這些帝王亦曾因自己長子的誕生而倍感欣慰。
可惜,誰又能預料到,他們終將與自己的兒子兵戎相見,刀劍相向?
天幕中的景象繼續上演。
【元狩元年春天,父皇在柏梁台召見了我和大將軍衛青。】
【父皇指著新頒布的《擊匈奴詔》說道,太子應當學習軍事事務,於是我隨舅舅進入了北軍大營。】
【三年後,表兄霍去病深入漠北。】
【因飲用了含有瘧疾獸屍的水源,最終不幸染病去世,王朝的明日之星就此死去,父皇痛不欲生!】
“………”
未央宮的眾人聽後,紛紛震動。
果然,若是衛青與霍去病仍在,太子絕不至於被權臣所陷害。
漢武帝終於意識到,霍去病的死因,原來是匈奴的陰謀。
待霍去病複生的那一刻,他必定要再三告誡他,切不可隨意飲水。
然而,時間並不允許人有太多的反思。
天幕中不斷傳來下一個聲音。
【十一年後,舅父衛青驟然去世。】
【而臨終時進宮見父皇,天子降階,羽林低頭,舅父無疑是我大漢的脊梁!】
【父皇在宣室殿召見了我,案前擺著漠北的戰報。】
【他問我匈奴雖敗,但軍費消耗過大,國家財力緊張,太子認為,應該暫停對西域的征戰,還是繼續增兵?】
【我回答道:晁錯曾言,應該注重民生,減少稅賦,廣積糧倉,厚待百姓。】
【兒臣認為,應該停止戰爭,恢複民生。】
【父皇未表明意見,三日後,下詔增設鹽鐵稅。】
【至此,我與父皇的治國理念漸行漸遠。】
【而父子之間的矛盾已經顯現,這也為後來的隱患埋下了伏筆。】
【…………】
【作為太子,我理應為大漢的百姓著想。】
【戰爭耗儘國庫,百姓疾苦,然而父皇卻執意出征,征戰四方。】
【我明白父皇的心思。】
【他希望完成一代人的事業,為了未來的安穩,他認為太子過於軟弱,也因此決定為我處理這些紛亂的戰事。】
【待我繼位之後,再推行休養生息之策,實施寬政仁政,避免像大秦那樣覆滅。】
【………】
這幾句旁白,不禁擊中了劉徹的內心深處。
確實,他就是這樣打算的。
在劉徹的眼中,太子尚且年輕,缺乏足夠的軍事經驗。
若有外敵來侵,太子恐怕無法有效應對,甚至可能再次陷入匈奴的壓迫之下。
因此,劉徹決定在自己的時代徹底解決匈奴的威脅,征服四方。
這將為太子創造一個和平的局麵,縱使國家與民力都已消耗殆儘。
然而,以太子仁厚的品性,恰好適合在戰後恢複民生,推行寬政。
劉徹的初衷是讓太子繼位後成為一位穩重的治國之君。
聽完這些旁白的臣子們紛紛明白了其中的含義。
原來父皇的意圖如此明確,難怪他會一再延續戰事。
既然父皇有這樣的打算,為什麼後來父子之間卻發生了那麼大的衝突呢?
大家都屏息凝神,繼續聽下去。
【止戈或征戰,成了朝堂上的兩派政見。】
【太子一派更受民眾喜愛,然而父子之間的關係也因此開始逐漸疏遠。】
【父皇大力重用酷吏,意圖通過這種方式磨礪太子。】
【同時也削弱我的支持力量,以便將來我能夠成為更符合父皇心意的繼承人。】
【而我已經擔任了三十一年的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