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僅僅因為失利就要問斬主帥?
眼下接連失利,朝廷士氣本就低迷。
若再斬掉李景隆,豈不是雪上加霜?
於是朱允炆隻是罷了他的大將軍之職。
而當初極力推薦李景隆的黃子澄,此刻則悔得腸子都青了。
……
天幕畫麵繼續播放。
靖難之役已經持續近一年。
原本在多方劣勢下的朱棣,經過一連串勝利——
逐漸扭轉了局勢,尤其在白溝河之戰後,朝廷遭受了重創。
趁此機會,朱棣迅速向南挺進,圍攻濟南。
這場戰役的進展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剛爆發時,大多數人都認為燕王的叛亂很快就會被平定,連朱允炆也曾這樣認為。
畢竟,朝廷掌握著幾十萬的兵力,兵強馬壯,糧草充足。
而朱棣,僅有區區八百人。
要知道,叛亂之前,朱棣被削去了權力。
朱允炆甚至派遣大臣前往北平,奪走了他所有兵權。
即使朱棣後來控製了北平,他手上的兵力也僅有數萬,遠遠無法與朝廷對抗。
然而,叛亂卻並未迅速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在白溝河一戰後,朱棣帶領軍隊繼續追擊。
朝廷則開始調整戰略,決定撤換一代名將李景隆,任命盛庸為新的指揮官。
然而,攻打濟南的行動並未如朱棣預期的順利。
他遇到了自靖難以來最為嚴峻的挑戰。
此時濟南由鐵鉉與盛庸聯合防守。
朱棣與鐵鉉有些私交,原本計劃通過勸降的方式,避免血戰。
之前,朱棣以類似方式輕鬆奪下多個城池。
若能兵不血刃地攻克濟南,豈不是最好?
於是,他照舊放箭將降書送入城中。
鐵鉉接到信後,決定派遣千人前來投降,並誘使朱棣入城。
他準備在朱棣進入城門後,立即封死退路,捕捉朱棣,一舉結束靖難之役。
朱棣收到回信後,毫無疑慮地帶隊前往濟南,準備迎接鐵鉉的投降。
當這一消息傳到朝廷,許多朝廷官員紛紛點頭。
靖難之役的關鍵人物就是朱棣。
隻要抓住他,一切就能結束。
在白溝河一戰中,瞿能父子差點就擒住了朱棣,隻是因突如其來的風暴,錯失良機。
如今,鐵鉉的詐降計策讓許多人紛紛讚許。
既然在正麵戰場上無法擊敗朱棣,那就另辟蹊徑。
兵法有雲,戰者,詐也!
鐵鉉若能誘捕朱棣,豈不美哉?
朱元璋也忍不住讚賞道:
“這鼎石倒也有點頭腦。”
他對鐵鉉並不陌生,鐵鉉曾是都督府斷事。
在審理了許多懸而未決的案件,深得朱元璋的賞識。
甚至他的“鼎石”二字,是朱元璋親自賜予。
如今鐵鉉已升任山東參政,朱元璋也認為自己沒有看錯人。
然而,李景隆的更替,倒是讓他頗感欣慰。
此次朝廷的決策果然不差,換掉李景隆,由盛庸帶兵。
“老孫子”終於做對了一回!
實際上,朱元璋感到靖難之役居然能打到今天,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一場藩王之亂,竟然能持續一年。
他不由想起了曾經一起南征北戰的老兄弟們——
常遇春、徐達、湯和、李文忠……
若他們還在,朱棣能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