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既有宏大的治國誌向,也有駭人的殘酷暴政。】
【他是遠見卓識的雄主,又是揮霍無度的暴君。】
【楊廣剛登基沒多久,便下令修建東都。】
【每月征調民工達兩百萬人之眾,之後便將國都遷往洛陽。】
【這座新都洛陽規模宏大,氣勢恢宏,堪稱大隋國力鼎盛的象征。】
【一度成為世界級的繁華之地。】
【緊接著,楊廣又命工匠打造大批豪華龍舟與高樓巨艦,準備巡遊江都。】
【他主持開鑿大運河,使得南北水運貫通。】
【這大大推動了南北地區的經濟往來。】
【而這一工程對後世影響深遠,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
【後世有文人曾以詩詠歎:“若非水殿龍舟遊,怎和大禹論勳功。”】
【此外,楊廣還推行了影響深遠的科舉製度。】
【這一製度堪稱古代選才的一次重大變革。】
【它打破了門第壁壘,為平民百姓提供了出頭之機,也替國家培育了大量實用人才。】
單從這些政令來看,確實稱得上是利國惠民之策。
貫穿南北的大運河加強了區域聯通,為隋朝的經濟打下堅實基礎。
而科舉的實施,更有著深層的政治目的——
限製權貴門閥的勢力,打開寒門子弟晉升的通道。
……
大秦!
始皇帝注視著天幕上閃現的畫麵,神色微動,輕聲點評:
“隋煬帝此人,所行之政不全無可取之處。”
“科舉之製,既能令寒門奮發向上,又能為帝國選拔有識之士。”
他不禁回想起當年商鞅變法之時。
那一場深刻的改革,讓秦國如蛟龍出淵,強盛無比。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實行軍功授爵。
凡戰場立功者,不論出身高低,皆可獲得爵位與封賞。
正因如此,秦人個個爭先恐後,勇猛如狼。
全秦之民,皆不懼戰!
靠著這股子氣勢,秦國橫掃諸侯,六國震顫。
然而,這場改革也得罪了當權貴胄,商鞅雖立大功,最後仍被車裂於市。
但即便如此,始皇也深知——
大秦能有今日之盛,正是靠著商鞅的變法打下根基。
“隋煬帝此舉,或許也是為了削弱舊貴族的勢力。”
始皇心中暗自思忖。
雖其人生活放縱,卻並非無能昏庸之君。
這時,扶蘇躬身上前:
“父皇,孩兒認為,科舉之製對帝國有百利而無一害。”
“如今大秦一統天下,戰亂漸息,軍功日益難得,現在當轉以文治為本。”
“若我大秦也行科舉,不僅可集天下英才為用,也能讓寒門子弟看到希望。”
扶蘇一番話,道出了當前局勢之變。
秦國如今戰事稀少,再靠軍功上升之路,已不現實。
科舉製度恰逢其時——既能廣納人才,又能穩定民心。
此舉,正合大勢所趨!
始皇聞言,大喜過望:“善!”
“此事,就由你去籌劃推動。”
……
漢武帝時期!
劉徹端坐案前,聽到科舉之策,不由眉頭舒展,頻頻頷首。
他心知,治國安邦,最緊要的就是人才。
無數次戰爭與改革,背後若無智者輔佐,皆難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