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也露出了期待的神情。
他們對未來的盛唐充滿興趣。
【唐哀宗李柷,十二歲即位,僅在位三年。】
【他雖名為天子,卻無年號,僅得諡號,終無廟號。】
【彼時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朱溫為奪大權,先弑昭帝,後擁李柷即位。】
【李柷一生唯有兩件政事曾試圖親自裁定。】
【其一,是欲封乳母為郡夫人與昭儀;其二,是他想舉行祭天典禮。】
【然而朱溫認為,祭天是延續唐運之舉,斷然否決。】
【不久後,朱溫發動“白馬之變”,將大批忠臣沉屍河中。】
【最終,李柷被迫“禪讓”,將皇位交予朱溫。】
【至此,盛唐餘暉徹底熄滅。】
大唐,作為中國曆史上最為光耀的一段篇章,最終也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
當它迎來終局時,跟其他王朝並無二致——權臣擅政,皇權虛設,帝王淪為傀儡。
太極殿中,李世民麵色沉凝,目睹自己親手締造的盛世走向終結,心情沉重無比。
雖非開國之君,但大唐的江山幾乎是由他一手打下。
萬邦來朝、四海升平,全都深深刻在他的記憶中。
這一朝,他傾儘全力了啊!
那江山社稷,如同他的親骨肉。
如今看著“大唐”這名孩子凋零崩塌,哪怕早知天命無常,李世民仍感痛徹心扉。
“大唐……”
他淚眼婆娑,低聲自語。
所幸,他早已曆經多次精神洗禮,對天幕畫麵也不再那麼敏感。
殿內眾臣,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也紛紛垂首,麵露哀傷。
他們將一生獻給了大唐。
在看著這個傾注無數心血的王朝走向儘頭,心中的悲愴,和李世民無異。
李承乾長歎一聲道:“盛世終有謝幕時。”
“陛下,實不必過於傷懷。”
“後代之事,終究非我們可控的啊。”
房玄齡看著李世民神情哀然,也忍不住輕聲安慰。
魏征也微微頷首,接話道:
“正是如此,陛下。”
“世上又有哪個朝代能夠亙古不變?”
“從秦到漢,至隋至唐,那些曾輝煌一時的王朝,哪一個不是最終歸於塵土?”
“您所能把握的,是眼下的江山社稷。”
李世民自然知曉這些道理,抬手拭去眼角微濕的淚意。
“朕豈不明白?”
“天下之事,本無長久之理。”
“隻是親眼見證大唐步入衰敗,朕心難安啊。”
他長歎一聲,緩緩地將情緒調整過來。
“我們所能做的,是儘力處理當下之政。”
“縱使無法決定千年之後的結局,然也可為日後的國運添一分力。”
“或許,就能讓大唐多延續幾十年光景。”
他有些迷茫地望著天幕上的畫麵,卻沒能從中找出導致大唐傾頹的核心症結。
是地方節度使權柄過重?
還是內廷宦官乾政過深?
難道這兩者,就足以讓龐大的王朝土崩瓦解?
對於那個名為李柷的唐末皇帝,李世民也並未心生責怪。
如同無數亡國之君,他不過是個失去實權的影子皇帝。
連區區為乳母加封的事情都無法左右,談何複興中興?
如此一個空殼般的帝王,怎能獨自承擔亡國之責?
……
此時,曾經的帝王如始皇、漢武,望著天幕落下的最後一幀,也都沉默地搖了搖頭。
在未曾得知結局之前,他們還以為這位唐太宗,真能開創出千秋不朽的盛世傳承。
畢竟後世無數人以李世民為治國榜樣,稱其為“千古一帝”。
他們曾對大唐的落幕充滿好奇,以為會有特殊的緣由。
可最終的現實,卻如同無數朝代一般,悄無聲息地歸於終結。
“興亡無常,天下本就不該屬於一姓。”
始皇微微搖頭,發出一聲沉重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