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
李世民神情肅然,眼神如冰鋒出鞘,鋒芒畢露。
在以往對曆代亡國之君的回顧中,他從未表現出如此激烈的反應。
但當他看到宋徽宗和宋欽宗的事跡展示時——
內心深處,卻被一股難以遏製的恥辱感瞬間點燃!
雖說這都是未來北宋的曆史,但他看得怒火中燒、心頭如焚!
——怎會有如此荒唐的皇帝?!
——這也配稱為皇帝?!
“為君者,應重禮明德,居國之中,持綱執紀,以威儀治天下。”
“徽宗荒於政務,沉迷筆墨丹青,誤國誤民——”
“現在竟拿風花雪月來替代治國理政,豈不本末倒置?!”
“朕雖喜弓馬征伐,卻從不敢懈怠朝綱國政。”
李世民麵無波瀾地說道,儘力壓抑內心怒氣,語氣卻透著冰冷。
“至於他那兒子趙桓,更是優柔寡斷,錯失戰機,堪稱自毀長堤。”
“這種人,怎能不亡國?!”
在此之前,他雖對其他亡國之君也有不滿,卻從未如今天這般憤慨。
除了那個昏庸荒淫的隋煬帝楊廣,確實可算亡國罪魁。
隋煬帝雖勞民傷財,肆意揮霍,卻好歹沒讓外敵欺淩至此!
雖三次征伐高句麗皆失利,但尚能保持國家尊嚴和氣節。
而宋徽宗、宋欽宗這對父子,不但無能至極,簡直是懦弱無膽!
“兵者,國家大政,乃存亡之機,豈容輕忽?”
“徽宗引金滅遼,本為奇策,卻不知防範背叛,等同引狼入室,愚不可及。”
“金兵南侵,居然丟盔棄甲,不戰而退?”
“如此懦夫,怎堪社稷重任?!”
李世民越想,心中的憤怒越發翻騰。
回憶當年,自己剛登帝位時,突厥南侵,長安兵力凋敝。
他卻依舊帶兵親赴談判之地,憑膽略與智慧力退強敵。
而宋欽宗,竟妄圖靠邪術祈福驅敵,荒唐至極,笑話一場!
最後更是恥辱至極,父子二人竟親赴金營求降,如喪家之犬!
此幕浮現在腦海,李世民隻覺羞愧填胸!
皇帝的骨氣何在?
我中原的威儀何存?
他猛地轉頭望向李承乾,語氣嚴厲,目光罕見地凝重:
“承乾。”
“為君之道,重在不失王者氣節。”
“你必須銘記——”
李世民這一番話,不隻是訓誡,更是告誡。
他對這個兒子的信任有限。
畢竟李承乾行事常偏異端,素來“精神突厥人”作風濃厚。
若將來真有胡虜入侵,這小子要是學徽宗、欽宗那樣投降求饒……
李世民毫不猶豫,必親手斬他頭顱以正天威!
不過——
他對未來仍有信心。
三年後,渭水之盟終破。
而大唐兵鋒再起,鐵騎席卷北境,突厥瓦解。
吉利可汗也成了階下囚,被押入長安供人觀笑。
但教育李承乾這件事,仍不可懈怠。
若李家真出了如此膽小如鼠、毫無氣節之人,李世民將視其為恥辱之源!
……
洪武時期!
朱元璋怒意滔天,站在奉天殿內,渾身煞氣如烈焰翻騰,威壓全場。
哪怕隻是回顧靖康之難,那段恥辱曆史仍令他熱血沸騰、怒不可遏!
“這群金賊,殺無赦!!”
朱元璋震怒之聲,猶如雷霆在金殿中炸響!
“徽宗、欽宗,活該身敗名裂,國破家亡!”
“若非這父子倆昏庸至極,怎會導致北宋崩塌?”
“怎會招致蒙古南侵,百年荼毒我華夏江山?!”
“血債血償,方可雪恥!”
靖康之恥,堪稱千古奇恥!
自此山河破碎、北宋滅亡、百姓流離,南宋雖起,疆域卻早已殘破不堪。
同時,國內也陷入長時間的爭論——
主和與主戰之爭日益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