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張世傑拒絕登岸,毅然抱舵入水,與戰船同沉。
至此,自趙匡胤黃袍加身以來的大宋王朝——
在曆經三百一十九年,在鹹澀的波濤中劃下沉重的句號!
鏡頭緩緩拉遠,海麵重新泛起斑斕波光。
【趙昺的遺骸漂至赤灣,被漁民葬於山間。】
【後世在陵前植下蟠龍山桔,每道紋路都似盤旋的龍魂。】
【崖山之戰不是簡單的政權更迭,而是農耕文明與遊牧鐵騎的終極碰撞。】
【當趙昺選擇與玉璽同沉,他完成的不僅是皇帝的殉葬。】
【更是一個時代精神氣節的最後綻放。】
【正如文天祥在獄中所言:“孔日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儘,所以仁至。”】
【有人稱,崖山之後,再無中華。】
【殊不知,那是文明在血火中涅槃的序章!】
【南宋雖滅,中華仍在啊!】
畫麵漸暗,天幕緩緩歸於沉寂。
屏幕下方,那些凝神觀看的帝王們一個個神色肅穆,雙眼睜大,顯然已被震撼得無以言表。
方才對宋徽宗、宋欽宗的輕蔑也全然收斂,心頭隻剩莊嚴和敬畏。
崖山一役,忠臣殉主,君亡國滅。
如此悲壯,怎不令人動容!
前有徽、欽二帝折腰求生,甘為異族囚徒;
後有趙昺年幼從容赴死,成就千古英名。
兩相對比,高下立現。
“宋徽宗、宋欽宗二人,竟還不如一個八歲的孩子。”
始皇帝低語出聲,語氣中充滿了複雜與歎惋。
南宋的終局令人扼腕,那一幕悲愴之景,竟連始皇帝都忍不住低歎。
忠臣殉國,十餘萬將士沉海殉國,與江山共赴黃泉。
若和北宋的覆滅相比,南宋的謝幕無疑更具莊嚴。
但這份莊嚴,是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令人唏噓不已。
“崖山一役,既是命數難逃,亦有人為之咎。”
“宋軍雖有水師之利,卻固守死地,自縛手腳,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反讓人嗤笑。”
“…………”
扶蘇語帶沉痛地感慨。
始皇略一錯愕,轉頭凝視著他。
“你竟然懂兵法?”
扶蘇拱手作揖,語氣謙恭:
“孩兒曾隨蒙恬將軍征戰,略懂幾分軍略,尚請父皇指正。”
始皇聽罷,麵露讚許之色,緩緩點頭。
“太子身為儲位繼承者,理政為先,但兵法同樣不可不學。”
“我大秦立國仰賴武功,雖四海歸心,也不可忘邊疆之警。”
扶蘇鄭重點頭:“兒臣銘記於心。”
“南宋雖勢單力薄,但其自毀長城的失誤也不容忽視。”
……
漢武帝時期!
“陸秀夫背負少帝躍入滄海,十萬軍民追隨,情義之重,不遜於楚霸王自刎烏江。”
劉徹不禁由衷感慨。
即便南宋政局千瘡百孔,朝綱混亂。
單憑這般忠義之舉,便已遠勝北宋的徽宗與欽宗。
若北宋二帝亦有此誌,靖康之辱未必會發生!
想起那羞恥的一幕幕,劉徹眉宇間怒火難掩。
“不過觀南宋朝政,腐敗如爛木,江山猶如風中殘燭,其滅亡隻是時間問題。”
“然若論氣節,崖山殉國者遠勝那些貪生怕死之輩,真正稱得上‘漢家風骨’。”
言語之中,劉徹對北宋二宗滿是鄙夷!
那二人,實在丟儘了皇族顏麵!
“據兒,你要記住。”
“雖說尚武之國多陷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