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太平之世若忘戰,也必生禍患!”
這是劉徹對太子劉據的諄諄教誨。
他深深的明白,太平盛世的皇帝往往沉湎安逸,而忘記了兵鋒的重要。
而大宋的覆亡,正是因文臣專權,輕視兵權所致!
若當年有文武雙全之將,崖山也許不是終章!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
劉據深深一躬,眸中閃爍堅毅之光,望著遠方天幕。
靖康之恥,他會永遠銘記於心。
絕不能重蹈徽欽覆轍!
怎能眼睜睜看著後宮被辱、宗族蒙羞卻不作聲?
大漢子孫,豈能如此無膽?
哪怕手握三尺長劍,也要死戰到底,捍衛國威!
宋室之辱,絕不可重演!
……
貞觀時期!
太極殿中一片沉默。
李世民與李承乾、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俱都神色凝重,凝視著眼前的天幕。
崖山海戰之末路,竟如此慘烈震撼。
這一幕,遠超所有人的預期。
尤其是與北宋的恥辱一幕形成鮮明對比,南宋的亡國卻顯得如此肅穆悲壯。
北宋皇帝俯首受辱,整個中華蒙上陰影。
而南宋卻能君臣共赴死地!
碧海之上,屍骸漂浮,天地亦黯然失色。
“唉——!”
李世民低聲長歎,情緒複雜至極。
南宋雖滅,滅得卻如同挽歌奏響,令人動容。
“張世傑放棄進攻之機,死守崖山,實為自縛手足,敗局早已注定。”
“元軍則順潮借風,兵貴神速,戰法之妙,可見一斑。”
“若南宋軍民同心,士氣不崩,即便不敵,亦可重創敵軍。”
……
李世民評點之中,對趙昺這位幼帝並無苛責。
八歲的孩童,已知與國共存亡,實屬難得。
他更多的是評議軍事指揮上的失誤。
張世傑死守孤地,等於自陷囹圄。
至於趙昺縱身海中,意味著國家最後的希望也沉入水底。
宋軍士氣隨之崩塌。
數萬軍民相繼投海,場麵之慘烈,前所未有!
若換一種戰法,哪怕是敗,也該殺敵三千!
“趙昺雖幼,卻是南宋最後的脊梁。”
“陸秀夫抱帝投海,等同於自斷國家根本,縱使張世傑有心奮戰,也回天乏術。”
……
大唐!
房玄齡搖頭長歎,神色哀慟。
若想摧毀一支軍隊的鬥誌,通常隻有兩條路徑。
其一,擊斃主將,使敵軍群龍無首,指令無從,陣型自亂;
其二,則是製造重大傷亡,一旦達到心理承受極限,軍心便會土崩瓦解。
普通雜兵隊伍,一旦死傷過一成,便會四散逃命;
而即使是久經沙場的勁旅,傷亡若達兩成,士氣也會極速下墜。
例如戚繼光麾下的戚家軍,雖然頑強不屈。
但若是折損超過三成,亦難維持原有戰鬥力。
然而,曆史中卻有一場堪稱傳奇的血戰,其慘烈程度遠超常理。
戰鬥雙方死傷超過六成,卻依舊拚殺不止,絲毫未有潰散跡象!
那場戰役,堪稱冷兵器時代最為慘烈的一次硬仗!
雙方皆是當時最頂尖的統帥,指揮著訓練有素的強兵,殊死相搏,寸土必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