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多數都有強大的母族或權臣輔佐,得以成長錘煉。
就算是赫赫有名的漢武帝劉徹,登基時也在竇太後的庇護下逐漸展露鋒芒;
哪怕是平庸的明英宗,最初也有張皇太後坐鎮;
更不用說大清的康熙帝,孝莊太後為他保駕護航多年。
這些都給予他們時間,給予他們緩衝,才有後來的強盛。
當然,也有例外。
比如李世民,少年從軍,未弱冠便橫掃群雄;
再如那個年僅十四便被推上皇位的少年道君。
文臣以為他好控,結果卻選了個翻桌子的皇帝。
他上來第一手就是“大禮議”,把滿朝權力牢牢握在手裡,誰也動不了。
隻是這樣的天縱之才,終究鳳毛麟角。
回望崇禎,他既無導師,又無助力,自身資質也非英才,便隻能在泥濘中獨行。
先帝臨終之言,唯留一句:
“吾弟,當為堯舜!”
就憑這句話,朱由檢披上龍袍,登上禦座,正式執掌這風雨飄搖的大明江山。
此後,他便如履薄冰,勤勤懇懇,披荊斬棘,為這個殘破的王朝嘔心瀝血了一生。
剛剛登基,局勢便已糜爛不堪。
第一年就碰上了浙東的滔天巨浪,接下來的每一年,大地都沒安分過。
不是旱災就是洪澇,蝗災、疫病接連而來,好像天命都在宣告——這盛世將儘。
……
而此時,眾多皇帝隔著天幕凝視這一幕,麵色皆沉。
開局之差,已非“慘”字可形容。
內有宦官專權、政令不通。
而外有邊疆動蕩、義軍蜂起。
再加上氣候反常、百姓流離,幾乎所有的不利因素都集中爆發。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崇禎此時手中尚有實權,並未完全被架空。
不像東漢末年的劉協,空有皇帝之名,實則如人偶一般任人擺布。
朱由檢至少還掌握著政令,這也給了他運籌帷幄的空間。
……
漢武帝時期!
劉徹卻微微搖頭。
“宦官權柄滔天,皇帝身邊無人可用;外敵壓境,天災頻發。”
“這樣的困局,實屬凶險。”
他雖不輕言放棄,但也清楚,這種亂局,極難施展。
他心中清楚,崇禎若想有所作為——
必須趁還握有權力之時,著手培植心腹、任用乾才,穩住朝局。
魏忠賢之死雖然除去了一害,卻也撕裂了本已脆弱的平衡。
一個皇帝,若無新力量支撐,又如何與盤根錯節的文官集團抗衡?
若能及時扶持如袁崇煥一類忠臣,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
貞觀時期!
太極殿中,李世民也低頭沉吟。
他設身處地思考:若換作自己,是該如何破局?
“除掉魏忠賢之後,孤立無援,威信難立,政務誰來執行?”
“袁崇煥尚能鎮守邊疆,國內的亂局又該如何整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