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宮中權貴爭相開門投降。】
【文臣百官四散奔逃。】
【天子親自撞鐘召集群臣,卻無一人前來。】
【絕望之下,朱由檢親手處死身邊的妃子和公主,隨即緩緩登上煤山。】
【回望著燃燒的皇城,他在衣襟上寫下血書遺言——】
【“朕死之後,無顏麵對列祖列宗!願以披發遮麵,棄冠而亡,碎屍萬段亦無怨,惟願百姓免遭生靈塗炭之苦!”】
【隨後,他在山上的一棵樹下,上吊自縊——!】
【…………】
天幕中,播放著他臨終前的畫麵。
那個孤苦無援的皇帝,身邊隻剩下一名老太監。
他回頭看向太監,低聲說道:
“承恩,你快逃吧,朕不怪你。”
那名喚作王承恩的太監卻跪地痛哭:
“皇上,奴才生是皇上的人,死也是皇上的鬼。”
“奴才願陪您,走最後一段路。”
崇禎聞言動容,緩緩取下冠冕,躍上繩索,自縊而終。
王承恩跪於樹下,捧起帝冠,淚流滿麵:
“恭送皇上!”
說罷,也隨帝王而去,於同一棵樹上自縊殉主。
自此,大明正式畫下句點。
然而,若回望朱由檢這一生,他絕非昏庸無能的皇帝。
他政務繁重,每日批閱奏章至深夜,宮廷內從無奢華飲宴。
其勤政,幾可媲美太祖朱元璋。
但問題在於——他太急了。
正因為江山危急,他才焦慮得想立刻扭轉敗局。
可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他的確操勞過度,可手段拙劣。
儘管滿懷熱血,卻缺乏駕馭時局的智慧與氣魄。
再多的勤奮,也難以挽回危局。
更何況,他性格中還藏著致命弱點——多疑刻薄。
在他掌政的十七年間,僅刑部尚書就被換了整整十七人。
忠臣良將接連被殺,最終竟無人願再為其出力。
多重原因交織之下,他隻能眼睜睜看著王朝在手中崩塌。
但在最後一刻,他以死謝國,詮釋了何為“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他或許不夠睿智,不夠仁厚,但這份舍身成仁的意誌——
伴隨著煤山的晨風,永遠流傳後世。
天幕上的視頻緩緩暗去。
所有皇帝神情各異,沉默許久。
……
大秦。
秦始皇低聲道:
“朱由檢,雖非英主,卻也忠烈。”
“平庸之人,卻能以命殉國,已是不易。”
“就憑這一點,他也比宋欽宗、宋徽宗那兩個軟骨頭,強出太多了。”
“…………”
始皇帝的口誅筆伐再次落到了大宋二帝頭上。
撇開朱由檢的治國手腕不談,至少他是真的想拯救風雨飄搖的大明。
可惜事與願違,誌向雖高,天命卻不給他一絲機會。
他登基十八年,九年大旱,九年洪澇,幾無一年風調雨順。
這樣的天災之年,就算換誰坐那個龍椅,也是一籌莫展。
到了末年,國庫空虛,征銀籌餉卻收效甚微。
他完全可以撤往南京避禍,卻選擇了留下,與江山共赴生死。
倘若換成趙構、趙佶父子,恐怕早已棄民而逃,遠走高飛。
“君王死社稷……雖死猶榮。”
嬴政歎了口氣,語中含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