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曆朝亡國的皇帝中,若不算那些純屬傀儡、毫無實權的如子嬰、漢獻帝劉協之流——
其他真正執政的亡國皇帝中,論勤勉程度,幾乎沒人能與崇禎帝朱由檢相提並論。
若真要找個對比,大概也隻有元順帝前期還能略作一戰。
朱由檢這一生,從登基到末路,幾乎沒閒過一天,操勞到死,最終卻是徒勞無功。
原本他隻是個逍遙自在的親王,這輩子與皇位八竿子打不著。
可命運突如其來地轉了個彎——
哥哥朱由校像明末的幾位皇帝一樣,迷失在荒誕荒唐中,一命嗚呼。
朱由檢坐在王府,皇位就這麼突如其來地砸到了他頭上。
隨之而來的,是那句被賦予厚望的“吾弟當堯”。
他於是便從此兢兢業業,風雨無阻,幾乎未曾有片刻懈怠,宛若走在刀尖上的人。
但終究,光靠努力是難以對抗命數和才智的差距。
十四歲的道光帝登基,雖然年幼,卻坐穩了龍椅數十年,稱霸朝堂。
而朱由檢則是在登基之初,就被迫“認賊作父”,對魏忠賢低頭哈腰。
好不容易聯手東林黨清除了魏忠賢這個大患,結果發現——
這群東林士人不過是另一股頑固勢力,一丘之貉。
滿朝黨爭如同山頭林立,朱由檢哪怕有心想做事,也舉步維艱。
漸漸的,他變得多疑,用人不信人,信人又生疑,疑而不用,甚至直接鏟除。
內政已是一地雞毛,外患又接踵而至——遼東戰事不斷,天災頻發,土司作亂,局勢一片狼藉。
到後來,國庫枯竭,連軍隊的口糧都發不出來,兵士餓著肚子,何談戰鬥力?
所謂“明軍不滿飽,滿飽不可敵”。
而彼時“滿飽”的清軍,則在皇太極的帶領下如狼似虎,節節推進。
當時明軍不少都投降了清廷,就比如名將洪承疇,也倒戈而去。
大明走向終結,朱由檢雖說有責任,但真要論罪魁,他卻未必當得起。
他的能力也就到那,不可能指望一個風雨飄搖中的末代皇帝——
突然化身劉秀、李世民或者嘉靖。
真正埋下禍根的,是大明幾位早期皇帝開啟的“甩手掌櫃”之風。
從嘉靖開始,這種“皇帝隱身”的趨勢便逐漸顯現。
雖說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但他依舊牢控政務,朝堂尚能維持。
到了朱由檢的爺爺萬曆後期,才是徹底躺平,甩手不乾,政務癱瘓。
朝堂若無主心骨,豈能撐起一個王朝?
若非絕世梟雄,誰也難力挽狂瀾。
朱由檢這個皇位,不論誰來坐,開局都注定是低人一等,委曲求全。
他能最終以死殉國,已是將自己這一生交出的最好答卷。
功過是非,隨風而逝。
……
康熙時期!
康熙靜坐宮中,看著麵前播放的大明末代帝王的視頻,神色凝重,輕歎一聲。
“大明啊,真正開始敗落,還是從萬曆、泰昌、天啟三代之後。”
“崇禎登基後,雖有心整頓朝政,無奈大勢已去。”
“他亡的是國家,不是人品;他失的是江山,不是氣節。”
康熙一邊看著畫麵,一邊緩緩開口,對身邊圍坐的皇子們語重心長地講道。
他年少時對《明史》極為熟悉,尤其對明末的風雲變幻格外在意。
“明亡之因,並不能全怪在崇禎身上。”
眾皇子雖點頭附和,但無人敢隨意發言。
康熙目光一轉,落在太子胤礽身上,淡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