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唐太宗雖然願意接受批評,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他自律不夠。
趙光義也補充一句:
“李世民雖有才乾,卻太在意名聲。”
事實上,從宋代曆代帝王的語氣看,對李世民的評價似乎普遍偏冷。
趙匡胤嫌他修養不夠,趙光義嫌他圖虛名。
連完顏九妹都覺得這位太宗雖善於領兵。
但文治並不出色,所謂的納諫更像是表麵功夫。
可以說,大宋一朝的皇帝們,在對待李世民這件事上,可謂難得一致——
不是很服氣。
也可能是宋朝自己存在一些底層問題,導致他們看誰都不太順眼。
無論如何,未來還是要繼續前行。
燈油也得繼續熬!
……
大明!
朱元璋觀完這段視頻,沒有像秦皇漢武那樣情緒劇烈波動。
他對李世民的事跡本就略知一二。
對於這位唐太宗,他總體是認可的。
無論是治國手段還是軍事才能,都令朱元璋頗為欣賞。
“唐太宗雖不及高祖劉邦那般開國偉業。”
“但他納諫能容、安定朝綱、成就貞觀盛世,這等魄力,著實可貴。”
老朱話音剛落,奉天殿內群臣眼睛頓時一亮。
“保全功臣?值得效仿?!
這話是真的?咱們這些老兄弟也能有個好結局?
“父皇所言極是。”
太子朱標也附和:
“唐太宗能克己納諫,才成就了貞觀治世。”
“既然天下已定,功臣們自然可以得以善終。”
“淩煙閣二十四將,除了長孫無忌、侯君集與張亮,其他皆保全其身。”
這番話,既是在講唐太宗,也是借古諷今,借機安撫身邊的老功臣們——
你們安心,隻要我不死,也不想胡亂殺人。
但你們也要記住,彆學侯君集、張亮那種搞事情的先例。
朱標的言下之意很明確:
想得善終?可以。前提是彆作死。
侯君集當年膽敢在玄武門之變後還妄圖謀逆,簡直是自尋死路。
張亮則因私自養義子圖謀造反,最終被斬首。
至於長孫無忌,雖是皇帝的舅舅、老師——
也是輔政大臣、權傾朝野的門閥之首。
但也因權力過重、壓製皇威,終究難逃悲劇結局。
這三人的下場,更多是因為觸碰了帝王的底線。
其他二十一位功臣,皆得以善終。
朱標此話更像是給眼前的大明老臣們提個醒——
你們也算是淩煙閣的繼承者。
隻要安分守己,不謀私利,我大明朝絕不濫殺。
否則,曆史已經教訓過很多次了。
“不過話說回來,唐太宗的創業難度,與朕相比,還差那麼點意思。”
朱元璋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他背後好歹有個關隴集團撐腰,我可是一窮二白、從零起步。”
說到底,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是真正白手起家。
這一點,即便是李世民,也自愧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