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趙光義既封親王、又任京尹,這種配置基本就等於皇儲身份的“明示”。
所以後來趙光義登基,並不令人意外。
即便站在趙匡胤的內心深處,他終究還是希望江山由親兒承繼。
但朝堂局勢又豈能由一人意願左右?
最終是不是親手把帝位遞交給了趙光義,也未可知。
“光義,你先起來吧。”
趙匡胤語氣低沉地道出這句。
傳位之事,暫且擱置不談……
更緊要的,是你這一大串外號怎麼回事?
“外號多,代表你‘事跡’多。”
趙匡胤眼神淩厲,話鋒一轉:
“你這些年,到底都乾了些什麼勾當?”
你前頭那兩個不成器的子孫,已經讓大宋的顏麵跌入塵埃。
你不會要連最後那點臉,也給糟蹋光了吧?
趙光義聽完這話,才緩緩站起身,袖口偷偷拭了把額上的汗。
雖然他名義上是“默認”的儲君,但真把這事擺到台麵上,可就犯忌了!
若真挑明了,不等於坐實篡位之嫌?那才叫“自找死路”!
此時,其他皇帝們也饒有興致地看向天幕——
因為照以往的規律,外號越密集,瓜越離譜!
【趙二——!】
【因趙匡胤被稱趙大,故其弟趙光義獲封“趙二”。】
【斧頭幫、毒王、絕命毒師】:
【宋開寶九年十月,太祖趙匡胤召趙光義夜飲。】
【詭異的是,當夜身強體健的趙匡胤竟突然暴斃,隨後趙光義順勢登基,是為宋太宗。】
【據說當晚宮女透過窗紙看到趙光義一度作推辭狀,似不願接受某事。】
【而趙匡胤送他離去後,竟對雪地劃斧,高呼“好之”二字。】
【此事便成為後世“燭影斧聲”一說的由來。】
【更有版本傳言,趙光義不僅未拒絕,還“斧頭見血”,趁機下毒、謀兄篡位。】
【趙匡胤勇武非凡,曾赤手空拳橫掃天下,而趙光義武藝平平。】
【若真動手,隻能靠暗算。】
【但無論哪種說法,太祖之死都顯得匪夷所思。】
【曾精通醫術的程德玄,恰恰那晚徘徊在趙光義府邸門外不去。】
【更詭異的是,趙光義即位後,太祖的兒子趙德昭被逼自儘,趙德芳亦英年早逝。】
【自趙匡胤一脈,自此斷絕皇統,太宗徹底掌權。】
【直至南宋年間,太祖血脈才重新登上帝位。】
【儘管曆史並無鐵證如山,但不少後人依舊堅信,趙大之死絕非意外,與趙二脫不開乾係。】
【於是,趙光義也被後人冠上了諸如“斧頭幫元祖”、“大宋毒學宗師”等頗具諷刺意味的名號。】
“燭影斧聲”這一神秘事件,自此成為千古謎團。
無人能說清,那一夜到底發生了什麼——
趙匡胤驟然離世,究竟與趙光義有沒有直接關聯,後人始終眾說紛紜。
按理說,在五代那種戰亂未平、軍頭當道的環境裡,“長者為君”是一種默認邏輯。
而趙光義既是晉王,又擔任京都最高長官,幾乎等同於公開的儲君。
所以他登基,表麵上說得過去,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問題就出在——趙匡胤有立兒為嗣的打算。
這念頭一旦浮現,整件事就變得耐人尋味。
一個早就“內定”的繼承人,一個卻想傳位親子,權力的分岔口,就此顯現。
至於趙匡胤的“突發暴斃”,最終成為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