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這一支的字輩是:“高瞻祁見祐,厚載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簡靖迪先猷!”
而“祁”字,正好是第三輩!
朱祁鎮,是朱瞻基那一代的後人,正兒八經的“祁”字輩。
朱棣一邊琢磨,一邊揮手道:“來人,把那臭小子叫來,快點!”
這事必須趕緊弄明白!
沒過多久,皇太孫朱瞻基便走入大殿。
一進門,他就察覺氣氛不太對。
今天不是討論出兵的日子嗎?自己按理說應該不用露麵。
“太祖爺突然召我,什麼情況?”
朱瞻基心裡犯嘀咕,臉上卻不敢表露分毫。
“過來,來陪朕看段好東西。”
朱棣笑得有些陰測測,朝他招了招手。
朱瞻基小心翼翼地靠近爺爺身邊,剛想坐下,抬頭一看天幕,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天幕上播放的,不正是趙光義那段千古一飆的“逃命紀錄”嗎?!
他驚愕地望著畫麵,心頭一緊:
壞了,這事兒可能真跟自己有點關係……
……
康王時期!
趙構凝視著天幕中,那輛緩緩駛離戰場——
由驢子拉著的車子上,趙光義麵色蒼白,狼狽逃離的身影,眼神中滿是複雜情緒。
“若是太宗當年能夠重新集結軍隊,未必不能再拚一局。”
“可惜,這一戰的潰敗,等同於徹底斷送了燕雲十六州的希望。”
此刻的趙構,還隻是滿懷理想的少年。
彼時,太宗趙光義剛登基不久,兵鋒正盛,輕鬆吞並北漢,隨即轉頭北上,對遼國展開主動攻勢。
奈何他太過急於求成,未待部隊整備,就匆忙發起進攻。
結果便是高粱河畔一敗塗地。
那時的宋軍雖然遭到打擊,但尚有餘力再戰。
倘若太宗能夠穩住陣腳、重整旗鼓,戰局或許尚存轉機。
更何況,遼軍主將耶律休哥強渡大河,己方也並非毫無勝算。
隻是太宗中箭之後,竟連夜乘驢車狂奔兩百餘裡,徹底打亂了軍中節奏。
軍心瞬間潰散,士氣全無,大軍群龍無首,被遼軍一路追殺。
自那一役之後,太宗再未親征,這對軍隊士氣造成了難以逆轉的打擊。
“即便不再親自帶兵,他也本可委任良將,隻是他偏偏……”
想到這裡,趙構長歎一聲。
【微操大師———】
【高粱河一役的兵敗逃奔,徹底打消了趙光義禦駕親征的念頭,但他卻並未因此放棄對戰局的掌控。】
【他成立了樞密院,建立一套所謂的"必勝陣圖"——】
【那就是“平戎萬全陣”,用於統籌軍務。】
【每當將帥出征,趙光義都要親手將這陣圖交付,要求必須嚴格照圖行事,不得隨意變動。】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還警告:“陣圖不可輕易示人,否則威力失效。”】
【問題是,這位皇帝本人兵法並不精通,卻始終死抓軍權不放。】
【戰場上,許多將領按圖行事,剛布好陣型就被敵軍衝得七零八落。】
【若非幾位悍將臨場機警、敢於違命變陣,宋軍早就全軍覆沒。】
【幾番挫敗之後,燕雲十六州的複土之夢,徹底化作泡影。】
【趙光義因此也被後人調侃為“微操大師”。】
回顧整個大宋皇帝們的軍事實力,除了開國的趙匡胤可稱一流,其餘多數皆乏善可陳。
趙匡胤當年之所以能“遙控指揮”,是因為他真正懂行,經驗豐富,遠程也能看得清局勢。
可偏偏後來那些不通兵事的皇帝,也學著玩起了“遠程操作”。
其中趙光義最是典型,硬要讓將帥死守陣圖——
結果自然是一場場敗績收場。
趙匡胤壓製孤兒寡母;趙光義,卻反被孤兒寡母打得滿地找牙。
千年之後,還有另一位著名的“微操達人”。
“機槍陣地左移十米!”
看著趙光義被後人戲稱“微操大師”,一眾曆史上的帝王紛紛莞爾。
李世民、朱元璋這些能征善戰的皇帝,自然明白這種做法有多荒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