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堂堂帝國,連統一的誌氣都沒有,也配稱王朝?”
朱元璋曆經亂世,刀山血海中奪下江山,自然瞧不上這些“紙上談兵”的軟弱皇帝。
在他眼裡,天下若不能收複、疆土若不能守住,那王朝的臉麵何在?
光是這一點,他就已對北宋皇帝不屑一顧!
整個大宋三百年下來,始終未能將燕雲十六州重新納入版圖。
真正對這片故土還有念想的,也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那兄弟倆了。
可到了後代的皇帝手中,幾乎都對“收複失地”這件事閉口不談,不聞不問。
宋真宗原本是還有一線機會的。
但他最終卻簽下了所謂的“澶淵之盟”,與遼國和解,並在名義上放棄了對燕雲十六州的所有主權要求。
這一紙盟約,也等同於北宋徹底撕掉了“中原正統”的最後一點尊嚴。
自那以後,曆代北宋皇帝基本都對“收複故地”視若無睹。
靖康之變後,趙構南渡,勉力維持了一個偏安政權——南宋由此建立。
南宋初年,一度有振興山河、重整舊山河的希望。
畢竟北宋的積弊太多,反而為新政權騰出了改革的空間。
可惜趙構這人也沒多大誌氣,居然複刻了澶淵之盟——
他親口承認:“南人歸南,北人歸北。”
自此南宋便再無資格自稱“正統王朝”,淪為地方割據政權。
而最終,曾被他們拋棄的北地漢人,隨著南宋在崖山一戰的滅亡,一並覆滅。
這也算應了那句老話:人棄天棄,自作自受。
大宋,從立國開始便帶著“失義”的烙印,最後也沒能逃過“恥辱”二字的結局。
令人唏噓的是,那些為了江山社稷拚命的英雄豪傑,最終也隻能隨風散儘。
燕雲十六州,直至朱元璋打下大明,才終於重新歸入中原的懷抱。
要知道,如果不是朱元璋拿下那塊土地,後果將不堪設想。
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時候,南北的漢人,若從安史之亂算起,分裂已有四百年之久。
如果從後世往回推三百多年,那也已是雍正年間,換了好幾代人。
那時候,燕雲一帶的百姓恐怕早就不認為自己是“宋人”了。
能收複這片土地,難度何其之大!
所以說朱元璋能將其納入版圖,不誇張地講,簡直就是再造中華!
論這一功績,朱元璋的地位無疑高居頂峰,可與秦皇並肩。
李世民在這方麵都隻能在旁邊站著!
朱元璋:你可知何為“席卷八荒,混一宇內”?
何為“以武止亂,以文致治”?
若無我朱某人,恐怕這片土地早已西化成羅馬的模樣了!
而在永樂年間,朱棣時常撫須沉思,談及澶淵之盟,更是滿臉不屑。
“什麼兄弟之國?還互承皇位?這不是等於說要有兩個皇帝?”
“古人講:‘天無二日,國無二主’。”
“自始皇一統六國後,從未有哪個正統王朝,會與彆國共享皇權。”
朱棣望天而語,眼神堅定:“這根不是交易!”
“中原怎可與蠻夷對等?講和之前先問他們願不願稱臣!”
“隻有臣服之後,才能換來和平。”
在他看來,這是正統與否的問題,根本不是錢能衡量的事。
朱棣堅定地認為,所謂‘兄弟之國’,根本就是笑話。
“隻能跪著叫我父皇,我才賞你一口飯吃。”
“若是這都做不到,還敢稱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