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雖自視甚高,骨子裡卻不屑做這種事。
難道不上泰山封禪,他的帝業就不被承認了嗎?
後來,大唐國力漸盛,他也確實起過再登泰山封禪的念頭。
結果這邊剛打算準備,遼東突發戰事,他不得不親征平叛,計劃隻得擱淺。
此後,他便徹底擱置了封禪之行。
或許也因為——他深知,自己這帝王之位,是血染宮牆換來的。
殺兄逼父登基,這段過往他不可能完全釋懷。
內心深處的那抹愧疚,或許才是他始終未踏泰山的一道心障。
“我堂堂天可汗,四方來朝,都沒動封禪這檔子事。”
“你趙恒簽了個賠禮條約,就敢跑去泰山耀武揚威?”
李世民嘴角抽搐,忍不住怒斥道。
“渭水之盟,是朕一生的羞辱。”
“朕尚且以此為恥,直到擒住吉利可汗,讓他跳舞謝罪,才稍感心安。”
“趙恒你呢?”
“你這是……和親也沒送出去,賠款倒是給得挺快!”
……
洪武時期!
“一個簽了澶淵之盟的皇帝,也敢跑去泰山搞封禪?”
“還搞了一出所謂的‘天書降臨’的戲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宋真宗臉皮也太厚了點。”
老朱實在忍不住,罵出聲來。
泰山封禪,那可不是誰都能去的,祖製森嚴,有硬性標準。
第一條,要有真功實績。
你得在位期間做出些能拿得出手的事,才配得上封禪這等規格。
像秦始皇,開疆拓土,統一六國,本就是功績蓋世。
漢武帝、唐高宗、唐玄宗這些人,治國有方,政績卓著,自然配得上。
第二條,要有天命昭示,也就是所謂的祥瑞天象。
這種“天命”雖有時是人為營造,但總得有個像樣的說法,得讓百姓信。
第三條,封禪必須在太平盛世進行。
國家要安定,百姓要安樂,才好搞這種動靜大的儀式。
那你宋真宗是哪條符合了?
就因為城下簽了個屈辱的盟約,就屁顛屁顛地跑到泰山去封禪?
真是讓人笑掉大牙。也難怪他之後,再無帝王敢於登泰山封禪。
他是一個人把這個盛典的“門檻”,硬生生拉低了不止一個檔次!
而洪武皇帝,重鑄河山,重整山河,建立起大明,自然有資格去封禪。
可他最終選擇在南京的紫金山祭天,一是因為實事求是,勞民傷財的事,沒必要。
二則也是因為宋真宗那一次鬨劇,把泰山的“神聖感”衝淡了不少。
後來的皇帝們一看:
“連明太祖都不去泰山封禪,那我們還去乾嘛?”
於是,封禪一事,自此成了曆史。
……
永樂時期!
朱棣跟老爹完全不同。
他從來就沒考慮過去封禪。
首先,他這皇位的“來路”,本就不太光明正大。
朱棣嘴上雖說得好聽,是“洪武三十五年順理成章接班”。
可大家心知肚明,靖難之役到底怎麼回事,一清二楚。
他壓根不想給後人留口實,自然也沒必要去“象征性”地刷什麼存在感。
再說了,朱棣一輩子太忙了——
北征草原、遷都北平、修史書、定典章……哪有時間去折騰封禪?
“我這點功勞,去泰山?還不如踏實乾點實事。”
“唐太宗不也沒去封禪?可這不妨礙他成為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