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可惜再優秀,也擋不住後繼無力。”
……
漢武時期!
劉徹神色淡然,看著那排山倒海的外號冷笑連連。
“昏君哪朝沒有?出了昏君也不稀奇啊!”
“隻是老朱家走得太快,這才幾代啊,就開始原形畢露。”
不過漢武帝也不是全然嘲諷。
他還是隱隱覺得,能保住幾代清明已屬不易。
“我們劉家的子孫倒是爭氣些。”
劉徹心中暗想。
“從西漢到東漢,沒出過這種水平的皇帝。”
儘管他也知道,英宗的結局未必隻是外號那麼簡單,還得繼續看。
但單憑這些外號,就已經夠拉垮了。
“不過再怎麼差,應該也沒到宋徽宗、宋欽宗那種程度吧?”
他皺眉望著天幕,忽然覺得,興許自己要看個好戲了。
……
貞觀時期!
李世民輕撫胡須,凝視著高懸天際的天幕。
“明英宗……‘大明真男人?”
若是以後世百姓的取名風格來看,這所謂的“真男人”,怕不是褒獎,而是嘲弄吧……
……
大宋!
趙匡胤此刻神情比剛才稍顯緩和。
但一想到往後那些南宋君主的退縮與無能,他的眉頭又緊緊擰了起來。
難道自己的戰略選擇,真的是錯的嗎?
趙匡胤登基之後,便強力限製軍權擴張。
作為從兵變中走出的皇帝,他太清楚武人乾政帶來的隱患。
他更明白,那些軍中將領,往往荒唐得讓人難以置信。
那個時代,軍隊之中,連“人吃人”這種事都不是傳說。
壓製武將,不止是為了鞏固皇權,更是為了整頓軍紀,維護人倫。
可趙匡胤萬萬沒想到,自己的這一方針,會給子孫後代帶來長遠的負麵影響。
不知兵、不敢戰,成了後世皇帝的通病。
也正因如此,整個宋朝,幾乎成了外族眼中的軟柿子。
“也許,不能再一味打壓武將了……”
“要讓後人明白什麼叫‘居安思危’!”
趙匡胤心中低聲嘀咕。
他仰頭望向天幕,注視著那個名為朱祁鎮的明朝皇帝和其一堆略顯刺耳的外號,心情反倒輕鬆了幾分。
這就像一場考試成績不理想,卻得知其他人考得也差的安慰感。
原來“搞砸”的不隻是自己。
“宋徽宗”這樣的奇葩,不光是我宋家的特產啊……
從這個角度看,大宋的失敗,未必就是製度根本的問題。
……
洪武時期!
“嗯?!”
朱元璋死死盯著天幕上的名字和稱號,臉色一下子沉了下去。
他剛才還挺高興,覺得子孫們接連三四代都算給自己爭了臉。
不說個個英明神武,至少也算是兢兢業業、守成有道。
前幾任皇帝打下的基礎,加上崇禎那一筆壯烈收場——
朱元璋原本信心滿滿地認為,大明的曆史評價會很不錯。
他甚至覺得,自己老朱家的傳承,已經算得上成功。
哪曾想,就在這時候,一個“明英宗朱祁鎮”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