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第五次北征——不僅遭到了太子和朝臣們的極力反對,也成了後世無數史家的爭議焦點。
這一戰,他既未擊潰敵軍,也未收編部族,甚至還在歸途中駕崩榆木川——
怎麼看,都是一場勞民傷財、毫無收獲的“無意義之舉”。
不少人甚至認為,若不是這一次長途奔襲勞累了身體,說不定朱棣還能多活幾年。
可是在正史中,卻留下這樣一句話:
“敵部於去歲秋間得知朝廷整旅北征,遂擁眾人而逃。在恰逢隆冬之際,飛雪有十丈之高,飛禽走獸牛羊皆死去,眾兵隊原地解散。”
這句話背後,正是朱棣第五次北征的“真實戰果”。
阿魯台為了躲避朱棣的大軍,冒雪逃亡,結果牲畜死得精光,人馬散儘,損失慘重。
雖然沒有正麵對撞,但韃靼的元氣,卻被朱棣一次次削弱。
換句話說,朱棣這次出征的戰略目標,其實已經達成!
許多時候,真正的戰爭並不需要血流漂櫓,隻要讓敵人自亂陣腳,照樣能完成打擊任務!
但也有一種聲音:
正是朱棣反複出兵打壓韃靼,才讓草原上的權力天平傾斜,使得瓦剌趁勢崛起。
於是,後來的“土木堡之變”,也就順理成章地發生了。
若是朱棣泉下有知,怕是會被這番“因果倒推”氣得重活過來再死一次。
那可是他死後幾十年才發生的事,怎的也能扯到他頭上來?
事實上,朱棣早就料到了這種局勢變化。
讓韃靼本部衰落,讓瓦剌成長,就是他精心策劃的草原格局重塑!
這才是五次北征背後真正的戰略核心。
朱棣根本沒打算搞什麼草原部族“均衡共存”。
他要做的,就是斬斷忽必烈後裔的傳承,鏟除北元的最後根係!
瓦剌,不過是他選來對抗韃靼的棋子罷了。
在朱棣的預想中,隻要繼續施壓,韃靼早晚會被瓦剌吞並。
這也正是他為何在晚年頻繁出兵,甚至不顧反對也要親征的原因!
尤其是最後這次北征,麵對太子與群臣的竭力阻攔,朱棣仍然堅決啟程。
他知曉,自己等不起了。
後人中,也有識貨之人看出了端倪:
朱棣要打的,是北元的正統;他扶持的,是新興的衛拉特瓦剌。
這套策略,固然在他生前未見成效,卻在他死後逐漸應驗。
朱棣沉默地望著沙盤,聲音低沉卻堅定:
“咱這副身骨,已經支撐不了太久了。”
“但我不想留下半點遺憾,阿魯台的問題,我要在臨終之前親自解決!”
殿中一陣寂靜。
眾人終於聽懂了朱棣堅持北征的真正原因。
之前他們以為,這位帝王不過是想趁老年再搏一功,以洗靖難之役的血腥之名,為自己爭一段清名。
可如今他們才知,老頭子的眼光何止於史書?
那是要徹底清除後患,為大明穩住百年根基!
在朱棣的幾個兒子中,最像他的,是朱高煦。
但朱高煦卻始終沒繼承父親的格局與戰略洞察,至今仍看不懂自家老爹的布局。
而當他們聽到朱棣坦言“命不久矣”時,一股難以言喻的悲意,悄然在空氣中蔓延開來。
無論之前有多少齟齬,那始終是他們的父親。
一個即將逝去的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