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微微抬頭,眼中浮現一絲疑惑,卻沒有作聲。
但他心裡其實已經有了答案:
——不是因為你朱棣就愛打仗嗎?
一日不帶兵殺敵,渾身難受!
朱瞻基心裡的想法和父親如出一轍。
看著眾人沉默,朱棣又拋出第二個問題:“那朕為何要撤出大寧?”
這回,朱高熾總算敢說話了,輕咳一聲,安撫地拍了拍兒子的肩頭,說道:
“是因為……爹認為守著大寧耗費太大。”
當年朱棣放棄了兩塊戰略要地——
一個是大寧,另一個是東勝。
對外說法,是他為了酬謝朵顏三衛靖難相助,割讓給了兀良哈。
還有人說,是靖難之後北地空虛,為了補充京畿人口,不得不放棄邊地。
但這些理由,皆非本因。
事實是,靖難雖重創北方,兵員不足不假,可到朱棣中晚期,大明已恢複元氣。
若真想恢複大寧,並非不能。
關鍵在於——
供養大寧的代價,實在過於沉重。
當年太祖設大寧,僅軍糧支出就高達一百多萬石!
而朱棣數次北征,平均耗糧也不過四十萬石。
最為艱難的一次,也不過九十五萬石。
換句話說,維持一個大寧的開銷,足夠支撐朱棣打好幾次漠北戰役!
站在朱棣的視角,自然是要取舍——
是死守一個被草原包圍的孤點,還是主動進擊,將敵人驅逐出塞?
答案自是不言自明啊!
所以,朱棣毅然決然放棄大寧,將節省下來的糧草兵力,全投入對草原的五次征戰之中。
他的目標,是徹底鏟平草原上的敵患,然後再考慮複設大寧。
可惜——
天不假年。
在第五次北征途中,朱棣在榆木川意外駕崩,抱憾而終。
他這一生,都在用戰術上的主動出擊,彌補戰略上的空缺。
——這就是他朱棣的“用兵之道”。
然而,自朱棣駕崩之後,大明就再沒有出過他這樣的強勢之君。
換句話說——
朱棣之後的皇帝,根本沒人能繼承他的鐵血膽魄和遠見卓識。
仁宗、宣宗皆崇尚仁政,主張與民休養,極少輕啟乾戈。
這一點,其實也無可厚非。
經曆靖難之役與永樂連年征戰,大明確實需要一個喘息與恢複的階段。
“嗯。”
“耗費巨大,這正是朕當年選擇放棄大寧的緣由。”
朱棣站在沙盤前,望著地圖緩緩開口,將內心深處的戰略思路一一剖析。
他四次禦駕親征,從不是一腔好戰之氣。
雖然他確實愛打仗……
但每一次出征,背後都有他深思熟慮的布局與謀劃。
首次北伐,他親率五十萬大軍,直指韃靼重地!
彼時韃靼毫無準備,被永樂大軍殺個措手不及。
本雅失裡與阿魯台倉皇互相推鍋,最終分頭潰逃——
一個西走,一個往東溜。
朱棣聽聞本雅失裡逃往斡難河,二話不說率軍追擊,與其軍正麵激戰!
明軍戰力全開,打得本雅失裡潰不成軍,最後隻帶十餘親信狼狽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