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為戰局已定,朱棣準備回朝,半路卻又接到情報——阿魯台尚未伏法!
於是大軍再度轉向,直撲其老巢靜虜鎮。
阿魯台妄圖佯降詐襲,但朱棣早已識破伎倆,早早設伏。
果然,阿魯台中計,被打得滿地找牙,再度逃遁。
之後,朱棣巧施一計,佯裝遺棄軍糧,引得阿魯台上鉤,伏兵四起,徹底將其打穿,幾近全滅。
這一戰,朱棣徹底瓦解韃靼主力,順手還收拾了阿魯台。
可謂一戰封神!
而第二次北征,朱棣的目標則轉向更具威脅的瓦剌。
不同於韃靼的怯懦,瓦剌顯得格外強硬,擺出一副“硬剛到底”的姿態。
馬哈木集結三萬鐵騎、十萬戰馬,蓄勢待發。
而朱棣這邊,則首次實現了步兵、騎兵、火器三軍協同作戰!
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步騎炮”聯合作戰,自此登場!
戰局展開,瓦剌慘敗而歸。
馬哈木狼狽逃脫,試圖偷襲阿魯台,卻反被韃靼反殺,憋屈至死。
這一仗,瓦剌被打得幾近癱瘓,而阿魯台趁亂坐大,成為接下來朱棣重點“照顧”的對象。
草原上的敵對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互咬不休,而朱棣則從容“坐山觀虎鬥”。
此刻他望著沙盤,冷哼一聲:
“瓦剌?”
“一個被朕打到崩盤的部落,竟然還敢南下作亂?!”
想到重孫朱祁鎮竟被這等宵小俘虜,朱棣胸腔幾乎要炸開!
這口氣,他咽不下!
瓦剌,必須再次痛打,打到灰飛煙滅!
事實上,前兩次北征已成壓倒性勝利。
韃靼被打散,阿魯台被痛擊,瓦剌被打癱。
草原上能動的,全被朱棣教育了一遍。
但即便如此,他依舊策動後續出征。
一生五次北伐,戰果輝煌,但後麵三次,卻被後世之人非議不斷。
不少人嘲笑那三次出征根本沒打仗。
這簡直像是大明皇帝帶兵春遊,連敵人的影子都沒摸到。
花了大把軍費,徒勞往返!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朱棣是隻因好戰,才一次次北上嗎?
後麵三次出征,恰恰展現了他戰略層麵的高屋建瓴!
第二次北征後,瓦剌已被摧毀,馬哈木戰死,草原格局再度洗牌。
接下來三次北征,其實全是為“扶瓦剌抑韃靼”而來。
第三次出征,目標明確:討伐韃靼。
阿魯台得知朱棣北上,嚇得再度棄營而逃。
表麵上朱棣仿佛撲了個空,實則阿魯台為此丟下輜重物資無數!
朱棣命令將物資焚毀,驅趕牲畜而歸,途中還順便收拾了兀良哈一把。
此戰雖無正麵交鋒,但實則打掉了韃靼整個冬季的生存基礎!
遊牧民族最怕什麼?怕的不是兵敗,而是斷糧!!
物資儘失,韃靼將士定會在冬季中大規模減員,朱棣之策,陰狠而有效!
第四次北征,阿魯台聽風便逃,根本不敢接戰。
朱棣幾乎未動兵鋒,卻招降上萬蒙古兵,堪稱兵不血刃的奇效!
而最讓後世詬病的第五次北征,也正是朱高熾極力反對的那一場。
就連夏元吉等大臣也百般勸阻。
但朱棣態度堅如磐石——
他明白,一旦手軟,草原將再度反噬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