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到了永樂末期,由於韃靼首領阿魯台愈發不服從號令,朱棣決意根除這個長期隱患。
於是他轉而扶持瓦剌,打壓韃靼勢力,在暮年三度禦駕親征,一步步壓縮韃靼的生存空間——
力圖徹底鏟除這個草原勁敵。
遺憾的是,未及功成身退,朱棣便在榆木川病逝。
儘管如此,他所鋪設的戰略藍圖依舊在有條不紊地推進。
正如他所預見的那樣,脫歡趁勢崛起,將阿魯台一步步逼入死地。
明廷原本可借此千載難逢的契機徹底收服草原。
然而,朱棣未曾料到,自己所立之繼承者竟如此令人失望。
“好聖孫”朱瞻基外表光鮮,實則胸無大誌。
如後人所言:“善於表麵文章,卻乏有治世之才。”
朱瞻基不僅未能趁勢收複草原,反而放任瓦剌坐大,最終反噬中原,成為明朝北部沉屙。
而這一切,終究導致了那場震驚天下的——土木堡之變。
在朱棣的追問下,朱瞻基隻覺冷汗涔涔,張口結舌。
此時的他,尚不知未來的自己竟將釀成如此禍事——
更不明白瓦剌是如何壯大的,自然無從作答。
但在朱棣這個老謀深算的戰略家眼中,僅僅從一場戰役的走向,他便窺見了太多隱藏的信息。
他甚至預見了自己死後的大明將走上的一部分軌跡——
瓦剌的崛起從側麵印證了他的戰略是正確的。
他所謀求的長期效果,雖然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兌現,卻在身後逐漸呈現。
然而他沒想到,後繼者們遠不如他那般銳意進取。
當大明麵臨收複草原的最佳時機時,朱瞻基卻未能果斷決策,錯失戰機。
瓦剌的肆虐,最終釀成了邊患成災的局麵。
若非如此,曆史或許將徹底改寫。
“好一個聖孫!”
朱棣心頭第一次真正生出更換太子的念頭。
也許讓老二登位,會是更合適的選擇。
老二未必是治國明君,但絕不會眼睜睜錯過這種一統北疆的良機。
若能趁機平定蒙元餘孽,邊疆將得長治久安,永絕後患!
土木堡之變這樣可恥的敗局,也就不會發生。
而此時的小皇孫朱祁鎮,還懵懂無知,隻沉浸在對祖父戰略智慧的膜拜中。
“老爹太強了!”
他在心裡不斷感歎。
論打仗,爹確實有真本事!
【土木堡之變中,朱祁鎮兵敗被俘。】
【他身陷異域,其屈辱堪比宋徽宗靖康之難。】
【傳言其被迫隨敵人至京師外,衣衫不整。】
【在城門下大聲求援,由此落得‘敲門皇帝’的奇恥之號。】
【後世更是戲稱其為:大明真男人、草原研修生、大明挨錘王、土木頭牌、騎豬逃生……】
天幕繼續映出朱祁鎮的恥辱事跡。
土木堡之戰,明軍慘敗,皇帝竟親自淪為俘虜,這在整個華夏史上實屬罕見。
朱祁鎮被瓦剌挾持,遠赴漠北。
途中,竟被敵軍押解至大同城下,當著自己臣民的麵,發出哀求之聲。
守城士兵望著被羞辱的皇帝,一個個低頭不語,憤怒與羞恥交織在心頭,久久不能平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