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僵持不下,最後由皇太後下令,群臣持箋勸進。】
【朱厚熜在郊外受箋,自大明門而入,當即在奉天殿登基稱帝。】
【明世宗入京後,起初打算年號定為“紹治”,最終棄用,改定為“嘉靖”。】
【其後,嘉靖與楊廷和、毛澄等武宗舊臣,圍繞著“誰為皇考”、及生父尊號等皇統問題———】
【展開了長達三年半的禮儀之爭,史稱“大禮議”。】
朱厚照駕崩後,楊廷和等人選定嘉靖承繼大統。
原因無非是覺得他年紀尚輕,又失去了父親,背景單薄,易於掌控。
誰知這位年僅十五歲的少年,早已是個天生的政治高手。
未到京城,嘉靖就露出鋒芒。
他停在了入宮的路上,拒絕按原計劃走東安門。
他心知肚明,東安門是皇太子入宮的路線,而大明門才是皇帝的正門。
若是走東安門,便等於默認自己以皇太子身份再轉為皇帝,這份差彆可大得很。
因此,即便文武百官催促,嘉靖依舊巋然不動。
“走大明門,入奉天殿!”
起初,眾官並未把這個少年放在眼裡,覺得隻要堵路,他就隻能乖乖聽話。
然而,當勸阻不成時,嘉靖直接亮出了遺詔。
“這可不是你們自己下的旨意嗎?看看寫的什麼——”
“尊祖訓!憲宗皇帝之孫!”
“孝宗皇帝之從子!大行皇帝之從弟!”
“興獻王之子!嗣皇帝位!”
楊廷和等人一看遺詔,頓時傻了眼——這正是他們內閣所發的聖旨。
原本他們壓根沒在意這些措辭,隻想讓嘉靖循流程走位。
可如今嘉靖握著聖旨,占儘理。
他放話:要麼走大明門登基,要麼立刻回封地!
若硬逼他走東安門,就是否認聖旨的效力。
否認聖旨?那這遺詔豈不成了矯詔?
形勢逼人,眾官隻得妥協,把嘉靖從大明門迎入奉天殿。
他們的算盤是先穩住他,後麵再圖彆的。
可嘉靖的性子,從來不是能安分的。
改年號為“嘉靖”後,他立刻與群臣掀起了長達三年半的爭論——這便是“大禮議”。
……
洪武時期!
彆看老朱外表粗獷,其實心思縝密。
“嗯,這朱厚熜確實機靈。”
“難怪有人稱他是大明最聰慧的皇帝。”
老朱微微頷首。
天幕雖隻展示了嘉靖入京的一段經過,但細節已足見其不凡。
若他走東安門,就是認下了皇太子的身份,相當於過繼入大宗。
可嘉靖偏不入套,堅持己見,即便百官堵路也毫不退讓。
最終眾臣隻能從大明門迎他入奉天殿。
“這股子勁,有幾分像咱。”
老朱看得頗為滿意。
地方藩王,孤身入京,還敢硬抗群臣,確實是老朱家的種——硬,夠硬!
朱標也點頭稱讚:
“幼帝登基,最怕年少心軟,被百官掌控。”
“朱厚熜年紀雖小,卻有此心術,不凡。”
對楊廷和這種三朝老臣而言,年幼的皇帝就是傀儡。
他們恐怕正是看中嘉靖好拿捏。
卻不料,這年輕藩王早已通曉帝王權術。
“不錯不錯。”
“若真能勤政,他必成一代有為之君。”
老朱大笑。
儘管天幕信息有限,但足以看出,這嘉靖絕非任人擺布之輩。
……
永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