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嘉靖的火災總有古怪——從不燒彆人,偏燒到他。
南巡路上三次起火,活像火神尾隨而來。
尤其是衛輝一役,烈焰已將皇帝包圍,群臣竟冷眼旁觀,口口聲聲說燒不死。
若非陸炳不顧性命撲入火中,怕是嘉靖已成焦炭。
被燒怕了的嘉靖,立刻中止南巡返京。
怎料回宮仍不得安寧。
不久便爆發了“壬寅宮變”——十六名宮女悄然潛入寢殿,以紅繩勒住皇帝脖頸,直至麵色發紫。
這也留下了後世的譏諷:“修得鶴形骨,不怕宮女繩繞頸。”
幸好最終獲救,十六名宮女儘皆處死。
自此嘉靖深感紫禁城不安,遷居西苑。
幾年後,方皇後宮殿失火。
當年“壬寅宮變”時,正是她及時趕到救下嘉靖,並因此受封皇後。
可在五年後的火海中,嘉靖卻冷眼旁觀,不許任何人施救。
是帝心冷酷,還是此火另有隱情?
從這些事來看,“火德真君”這個名號,他倒真是當之無愧。
朱厚熜——名字裡自帶“火”,火災頻仍,好像也就順理成章了。
……
大秦!
始皇帝眉頭微蹙。
任誰看了這一段,也不會覺得正常!
宮廷失火偶爾發生,可嘉靖被燒的次數已無法用巧合解釋。
紫禁城是天下最嚴密的所在,一兩次失火還能原諒,二十多次?這便透著詭異了。
南巡途中,最離奇的莫過於接連三次大火!
而且次次都避開了彆人,偏偏燒到了嘉靖的頭上。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那些身邊的大臣,看著皇帝陷入火海,不但沒有第一時間去施救——
反而一本正經地說什麼“陛下是火德真君,天火傷不了他”。
這要換做彆人,恐怕早就勃然大怒,將這些護駕不力的家夥全部斬首示眾了。
“父皇,這火來的實在太邪門了。”
“明世宗屢次遭遇火災已夠詭異,可這些臣子竟然袖手旁觀?”
“還有那位方皇後,身為大明的母儀之尊,居然死於一場宮中大火。”
“而明世宗竟然無動於衷,隻是冷眼旁觀,這究竟是為何?”
扶蘇眉頭緊鎖,望著天幕視頻,顯然無法理解這些撲朔迷離的細節。
先是嘉靖在外巡時屢次被大火“追著燒”,險些丟命;
繼而又是皇後殞命火場,嘉靖依舊無意相救。
無論怎麼看,這其中都透著一股不尋常的氣息。
“皇後……”
始皇眼底閃過一抹淩厲光芒。
受母親趙姬的影響,他對後宮中的皇後、太後等人,天生便少有好感。
“你可還記得,天幕曾提到過,明世宗在寢宮中險被宮女勒殺的事?”
始皇緩緩開口。
扶蘇先是一怔,隨即回憶起來——那便是史上有名的“壬寅宮變”。
當時,十六名宮女夜入寢宮,欲以紅繩將皇帝活活勒死。
最終因方皇後及時趕到營救,嘉靖才幸免於難,也因此封她為後。
“如果這樁‘壬寅宮變’與方皇後有牽連,那明世宗的反常之舉,豈不就有了緣由?”
始皇的語氣中帶著冷意。
按理說,嘉靖絕無可能袖手旁觀皇後被大火吞噬。
但若那位皇後,曾經暗中想取他性命呢?
雖然天幕未交代那十六名宮女為何鋌而走險,但始皇敏銳地察覺到其中的貓膩。
一群宮女,竟敢冒著誅九族的滅頂之災刺殺天子?
這背後,必然有人在操縱!
若這幕後之人,正是方皇後,那麼嘉靖在大火麵前的冷漠,就不僅是無情,而是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