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他真想立福王為儲,第一步應是廢後,再立鄭貴妃為皇後。
王皇後雖得李太後庇護,卻也並非無懈可擊,打死奴婢之事便足以為廢後之由。
如此一來,福王成為嫡子,順理成章立為太子,大臣們再無口實,甚至會紛紛倒戈支持皇三子。
實則,群臣並不在意皇長子朱常洛,還是福王朱常洵登基。
他們唯一執著的,是“嫡庶有彆、儲位正統”這一套程序正義。
在他們眼裡,皇子賢愚不過枝節,重要的是維係大明禮法秩序的外殼。
可萬曆終究未廢王後,說明他對鄭貴妃的情感,遠不及宣德帝對孫皇後那般熾烈。
他並非真被群臣壓製,而是另有算計。
在嘉靖看來,孫子不過是效仿自己當年的“大禮議”,借此洗刷朝堂、培養出一支無限效忠於帝心的官僚群體。
這種手段,曆史早有前例。
東吳的孫權就是一例。
他一邊立太子孫和,一邊又故意寵愛魯王孫霸,挑動“二宮之爭”。
最終,他廢孫和、誅孫霸,連累兩派朝臣儘遭打擊,丞相陸遜甚至被活活氣死。
事後方顯孫權本意,不過是借儲位之爭清洗士族,鞏固皇權。
曆帝的如意算盤,是想借皇儲之位為引子,將朝堂分裂成“皇長子黨”與“福王黨”。
這與當年年輕的嘉靖如出一轍。
他當時利用“大禮議”,將官僚分成楊廷和為首的“護禮派”和張璁、桂萼為首的“議禮派”。
最後他趕走了權勢滔天的首輔楊廷和,把朝綱緊緊握在自己手裡。
“可這些人,又豈是輕易能被操弄的?”
嘉靖搖頭暗歎。
孫子效仿他當年的手段來清洗朝堂,但這並不是任何人都能複製的計策!
王恭妃背後有太後、皇後,還有滿朝文武的擁護;
而鄭貴妃背後,除了皇帝本人,卻再無依靠。
更何況,大臣們也早不是當年的天真模樣。
嘉靖一朝的前車之鑒,就擺在他們眼前,他們怎會再輕易掉進同樣的陷阱?
彼時支持“議禮派”的楊一清、王守仁,默許門生助力,幫嘉靖打倒楊廷和父子。
可結果呢?
楊一清辭官後遭陷害,被貶斥閒居,鬱鬱而終。
王守仁死後,更被追削爵位,甚至以“正人心”為名全麵打壓其學說。
“你爺爺才給我們演示了一遍,如今你小子又照葫蘆畫瓢?
難道真當我們這些老臣是傻子不成?”
朝臣們心知肚明:支持所謂“福王黨”,等同於自掘墳墓。
因此,他們一致死守宗法——“立嫡立長”。
他們所擁護的,並非某個皇長子,而是帝國的根本秩序。
他們所反對的,也不是福王本人,而是萬曆企圖破壞秩序的意圖。
曆代皇帝都想要一群唯命是從、漠視禮法的臣子。
但這些大臣卻偏偏不願意!
“大禮議”一役,讓他們學會了報團自保。
自那以後,文官集團的凝聚力甚至延續至後世。
直到天啟年間,魏忠賢崛起,網羅一批毫無廉恥的官僚,才算打破了這種局麵。
“陽謀,才是無法抵禦的;而以儲位試探臣子,不過是下策啊。”
嘉靖沉吟片刻,發出一聲悠長歎息。
在權利謀劃一道上,孫子終究還差一籌。
若是由他來操持這場國本之爭,斷不會走到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