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時期!
精舍中,嘉靖帝仰望著天幕,神情微妙複雜。
他突然覺得,有些事情頗為熟悉。
孫子朱翊鈞引發的“國本之爭”,與他當年掀起“大禮議”的手段,竟有幾分異曲同工之處。
若說這其中全無萬曆的政治盤算,顯然難以讓人信服!
“這孫子,倒還真有幾分像朕。”
嘉靖輕笑,眼底閃過一抹精明。
在這位老謀深算的帝王看來,所謂的“國本之爭”,絕不僅僅局限於儲君之爭。
他與秦始皇的認知如出一轍。
萬曆此舉,實則是要借鑒當年自己“大禮議”的模式,重新培養一批真正忠於皇權的官僚勢力。
回顧萬曆朝前十年,朱翊鈞全力倚重張居正,依托“張黨”在朝堂上獨霸一方。
若無這股勢力,絕不可能在十載之間就將大明推至煥然一新的境地。
然而在嘉靖看來,張黨雖有皇帝撐腰,卻從始至終不是“帝黨”。
他們效忠的對象,是張居正本人。
一旦張居正死去,張黨便土崩瓦解,煙消雲散。
事實亦然。
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直接讓龐大的張黨瞬息覆滅。
隨著他們的崩散,朝堂頓時為舊臣所填補,那些人既痛恨張黨,也痛恨皇帝力挺張居正。
萬曆顯然看透了這種局勢。
因此,他急需新一批隻效忠於“萬曆個人”的勢力。
於是,國本之爭順勢爆發!
借此爭儲之機,他要將群臣人為劃分成“長子黨”與“福王黨”,使兩股勢力相互牽製。
一旦局勢形成對衝,他便能暗中扶植,掌握朝綱。
待風波平息,萬曆便可如自己當年一般,聖心獨裁、獨斷乾坤。
至於儲君之爭本身的對錯,早已無關緊要,真正的核心,是權力之鬥!
換太子有錯嗎?
嘉靖冷笑不已:荒唐!
曆代實權皇帝,何曾真被“嫡庶長幼”的條框所困?
所謂祖製禮法,不過是臣子們的擋箭牌罷了。
在皇權麵前,那些阻礙從來都是虛妄,隻要帝心所向,頃刻便能改寫。
想想漢武帝劉徹。
他不過是漢景帝的庶出第十子,按禮法根本沒有繼承的資格。
可因景帝寵愛,廢了無子的薄皇後,立劉徹生母王夫人為後。
於是劉徹搖身一變,成了嫡子之首,順理成章登上太子之位。
類似的例子史書不勝枚舉。
漢明帝劉莊因母親陰麗華被立為後,從庶子轉為嫡子。
唐高宗李治的兒子李弘,因母後武則天受寵立後,從庶子變成嫡子。
就算在大明,也能舉出實例。
宣德帝朱瞻基偏愛孫貴妃,不喜祖父所定的胡皇後,甚至動了廢後的念頭。
群臣不但不反對,還積極為其羅列胡皇後過失,連宣宗本人都嫌他們過於狠毒。
最終胡皇後被廢,孫貴妃被立,孫貴妃之子朱祁鎮遂由庶長子搖身一變成嫡長子,成為順位繼承人,後即英宗。
又如代宗朱祁鈺,若起意廢後,也不過在頃刻之間。
既連代宗這種攝政之君都能做到,萬曆堂堂正統天子豈會無能為力?
因此,阻礙萬曆立朱常洵為太子的,從來不是“祖製”,而是他自有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