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們的態度卻格外堅決:
“不行!絕對不行!”
這場國本之爭,最後硬生生逼退了四任內閣首輔,十餘名部級大員。
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官員多達三百餘人,其中一百多人被罷黜、削職、甚至發配充軍。
直到萬曆四十二年梃擊案爆發,才算暫告一段落。
然而,這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卻讓萬曆徹底心灰意冷。
為泄心中鬱結,他乾脆二十年不理朝政,開啟了怠政的歲月。
而文官集團的勝利,也使大明的政治體製逐漸走向失控。
……
大秦!
始皇凝視著天幕上皇帝與臣子們的爭鬥,心中暗自揣摩。
在他看來,這絕非單純的太子之爭。
“自古立嫡為長,立嫡為先。”
“若亂了祖製,將來皇位傳承混亂,必引天下動蕩。”
扶蘇皺眉補充道:
“確立有序的皇位繼承,能避免許多政治爭鬥。”
“若人人效仿萬曆,隨意指定皇子為太子,那皇子之間的奪位之爭豈不更加慘烈?”
始皇緩緩開口,聲音沉穩:
“你不覺得,明神宗的舉動,與他祖父明世宗當年的大禮議,極為相似嗎?”
在他看來,比起太子之爭,萬曆的國本之爭,更像是“大禮議”的翻版。
“當年明世宗入京,毫無根基。”
“借大禮議,他收攬人心,贏得臣子歸附,打敗楊廷和等元老,從此掌控大權。”
“也許明神宗的本意,便是借國本之爭,篩選出效忠於他的人。”
“首輔申時行上奏立朱常洛為太子,他故意反對,靜觀哪些臣子願意站在他一邊。”
“如此一來,朝中自然分裂為‘長子黨’與‘福王黨’。”
“到時,他隻需在幕後支持福王黨,借此打壓長子黨。”
“等到黨爭結束,群臣儘歸掌控,朝堂煥然一新。”
扶蘇聽完,不禁眼前一亮。
相比父皇,他果然還是淺薄。
若真如此分析,萬曆的舉動便合情合理。
否則,他為何要為一個太子之位與臣子們纏鬥數十年?
“父皇果然洞察如炬,兒臣遠遠不及。”
扶蘇謙遜地躬身。
始皇卻沒有露出喜色,反而神色凝重,望著天幕低聲道:
“可惜,明神宗未曾料到,這些臣子竟能如此團結,一個支持他的都沒有。”
“當朝堂上下儘是反對的聲音,這才是最可怕的局麵。”
當皇帝的意誌全然無法貫徹,群臣竟齊心反抗,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朝堂,令始皇心底生寒。
恐怕,這正是明神宗徹底灰心的根源。
“張居正等本為鐵杆帝黨,卻最終被清算。”
“怕也正因如此,才讓萬曆無人可依。”
扶蘇低聲說道。
始皇點頭表示認同:
“或許正是張黨的覆滅,讓他急於重建一批忠臣,於是效仿祖父,挑起國本之爭。”
“然而結果,卻遠超他的預料。”
“最終,隻換來了失望。”
……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靜靜看完萬曆與臣子之間的國本之爭。
表麵上是立太子之爭,實質卻是皇權與臣權的角力!
然而,最後贏的不是皇帝,而是那群群臣。
“立太子,自當立嫡長子。”
“可堂堂天子之言,竟無人附和?”
漢武帝隻覺得荒唐至極。
大明的臣子,竟能團結至此?
居然沒有一人站到皇帝那邊!
傳出去,豈不是天下笑柄?
“難怪這萬曆乾脆三十年不上朝。”
漢武帝搖頭歎息,神色複雜。
…
洪武時期!
“簡直亂來!”
“祖宗家法,豈能隨意更改!”
老朱一聲怒罵。
他當初立下祖訓,就是為給後世皇帝定個規矩,做個榜樣。
不能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