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做派,將來還有哪位臣子願意為大明儘忠竭力?
莫非是出力越多,下場越慘?
張居正死後被彈劾,這一點眾帝尚能理解。
畢竟,他執掌大權十載,不知得罪過多少同僚。
人一旦死去,壓製消散,反撲勢必而來。
若朱翊鈞為了安撫群臣,對張居正作出一些姿態,也算合情合理。
但他這一出手,未免過於狠毒。
不僅張居正的官爵被奪,連同黨、家族也悉數被波及。
抄家之舉,更是將張氏一門推入深淵。
要說朱翊鈞若真心想庇護張家,憑皇帝之權並非難事。
可他偏偏沒有那樣做,反而坐視張家徹底沉淪。
這種行徑,顯得太過冷酷無情。
不過,眾帝倒沒有貿然下定論。
畢竟天幕所示,不過一角。
或許其中還隱藏著未播出的內情?
很可能是明神宗與張居正之間,本就存在某種嫌隙。
實際上,朱翊鈞本人,對張居正的清算並不關心。
李太後同樣冷漠。
真正讓他動念的,不過是群臣們的喋喋不休。
那些曾被張居正壓製過的朝臣,如今抓住機會大肆嚷嚷,吵得明神宗心煩不已。
久而久之,他索性下旨清算,以平息喧囂。
嚴格說來,朱翊鈞與張居正並無深仇大恨。
真正與他有嫌隙的,是宦官馮保。
張居正日理萬機,哪有閒功夫日日叮囑朱翊鈞?
但馮保確實是奉李太後之命,日日緊盯著年幼的皇帝。
史載萬曆年少時,曾因酒醉痛罵馮保,甚至拔劍欲斬,足見其厭惡之深。
可對於張居正,他從未流露過如此明顯的敵意。
在萬曆心中,真正的眼中釘是馮保,而張居正隻是群臣想要清算的對象。
等到馮保倒台後,天下彈章如雪,皆言張居正罪大惡極,必須追究。
甚至連他當年的門生舊吏,也在紛紛上奏,逼迫萬曆表態。
首輔張四維更是幾乎天天催促,讓萬曆煩不勝煩。
偏偏就在此時,馮保家產被查抄,竟搜出白銀二百萬!
一時間,張居正這位馮保最重要的政治盟友,在萬曆眼中“經濟價值”頓時被無限放大。
清算張居正,不僅能平息朝臣怒火,還能順手撈一筆收入,何樂不為?
於是,萬曆終於下旨,對張居正一家動手。
往昔他與李太後一口一個“張先生”,如今卻都盯著張居正的家產。
可惜結果隻抄出區區十萬兩白銀,遠不及預期。
那些恨張居正入骨的人,便將怒火傾瀉到他的家族之上。
於是,張居正一死,族人也跟著遭了大禍。
【張居正病逝後,朱翊鈞正式親政。】
【他親政不久,便主持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征”。】
【寧夏之役,李如鬆平定哱拜叛亂!】
【朝鮮之役,李如鬆、麻貴聯手擊退豐臣秀吉的倭軍!】
【播州之役,李化龍鎮壓楊應龍叛亂!】
【三大戰役悉數告捷,疆土穩固,漢家威儀再顯!】
……
其實不止三大征,在萬曆前半生的三十年間,幾乎戰事不斷。
明廷一共打了六場規模浩大的長期戰爭,耗費巨大。
此時的明軍,戰力已不如嘉靖末年至萬曆初的巔峰。
到三大征時,實力已然下滑,所幸最後都打贏了。
其中尤以援朝一役最為艱難。
朝鮮本土的李舜臣在此時嶄露頭角。
棒子後人吹捧他足以比肩漢尼拔、拿破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