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實際上,他當時最大的願望,不過是隨明軍回京,謀個差事。
李如鬆中軍議事,他甚至沒資格進帳,隻能在外候立。
明廷允諾,隻要他立功,便可隨軍入京。
他欣喜若狂,卻因貪功冒進,最終戰死。
三大征中,寧夏與播州的叛亂,皆是摧枯拉朽之勢。
唯有東征倭寇耗費巨大。
因係遠征,補給艱難,一役便耗去七百萬兩,三大征總計開銷一千二百萬。
倭軍又狡猾非常,死守孤城,不肯野戰,甚至出現了守軍耗儘攻方糧草的罕見局麵。
……
洪武時期!
見萬曆三大征皆取勝,太祖朱元璋神色才略微舒緩。
“好歹我大明還能打仗!不像那宋朝,富得流油,卻年年挨打。”
……
永樂時期!
朱棣看著天幕,對萬曆的印象也順眼幾分。
“嗯,能打勝仗,算你小子還成。
而且沒學我禦駕親征然後被困,倒是知曉吸取前人教訓。”
說到這裡,他忍不住冷哼:
“世上居然還有朝代,有錢卻不打仗,反要拿來賠敵?!”
對朱棣而言,這簡直聞所未聞。
【三大征之後,便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國本之爭”。】
【皇長子朱常洛因母出身宮女,深受萬曆冷遇。】
【萬曆寵愛鄭貴妃,意欲立其子朱常洵為太子。】
【大臣與太後堅守祖製,力挺朱常洛。】
【於是君臣僵持十五年,朝廷震蕩,天下不寧。】
在這場漫長的角力中,萬曆自以為大權在握,清算過張居正、馮保後,更認定帝言便是真理。
他不願承認宮女之子繼統,更不願被臣子掣肘。
然而李太後首先冷厲嗬斥:
“我也是宮女,你不也宮女生的?你小子瞧不起宮女,是什麼意思?!”
文官群體亦不肯退讓,直言:
“陛下所好,我們不管。
可立儲必須守規矩!
祖製昭昭:有嫡立嫡,無嫡立長!
皇後無子,鄭貴妃並非正室,朱常洵隻是庶子。
太子之位,必立皇長子朱常洛!”
太後與群臣寸步不讓,局勢遂演變成皇權與祖製、孝道之間的較量。
萬曆無可奈何,隻能一拖再拖。
在采取拖延的同時,萬曆也並非沒有反擊過。
為了壓製群臣,他幾乎把廷杖、罷官等手段都用上了。
可結果呢?那些大臣們反倒像被點燃的火苗,越打越旺,一個個前赴後繼,爭著與皇帝對抗!
萬曆見狀,也隻能一聲歎息。
他能想到的法子全使出來了,結果還是沒能讓臣子們退讓。
無奈之下,他自以為想出了個巧妙的辦法——“三王並封”。
既然立太子暫時難行,那就先把幾個兒子都封了王,總能安撫一陣吧?
可朝臣們一聽,當場炸了鍋。
先封王?那以後朱常洛若真要繼承太子之位,不是還得補辦手續?
“朱翊鈞,你這是糊弄誰呢!”
大臣們再次激烈反對,一輪新的“國本之爭”就此掀起!
麵對接二連三的奏疏,萬曆愈發煩躁,心中甚至升起了怒意。
他身為皇帝,已主動退讓一步,按理說足夠了。
可這些臣子仍舊咄咄逼人,不依不饒!
難道他的退步,還不足以換來妥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