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時期!
嘉靖心中思索著張居正推行的政策。
“這張居正確實是一位殫精竭慮的能臣,隻是如此作為,怕是得罪的人太多了。”
黨爭之事,他再熟悉不過。
張居正這十年改革,得罪的勢力實在太廣。
隻怕他的結局,未必能善終。
人死了?
死了就沒後患嗎?
張居正豈能沒有家人?豈能沒有黨羽?
他一旦死去,那些受過打壓的人,必然會趁機瘋狂報複!
不過。
若朱翊鈞能堅決表態,或許仍能保全張居正的家族與同僚。
其餘帝王們望著天幕,紛紛頷首。
治國安邦,最要緊的便是人才。
特彆是對於已顯衰勢的王朝而言,若能得一二絕世之才,足以扭轉乾坤,讓衰微的帝國重新煥發生機!
……
大秦!
“昔日大秦,隻是偏居一隅的蠻夷小國。
正因孝公重用商君,銳意變法,方才有了東出問鼎之機!”
“可惜啊,商君的結局……實在是我大秦對不起他!”
嬴政感慨萬千。
秦之所以能橫掃六國、稱霸天下,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廣納天下英才。
隻要有本事,便能得到信任與重用。
因此,當時山東六國的賢才紛紛湧入秦國,施展抱負。
尤其是魏國,幾乎成了秦國的人才輸出地。
商鞅、張儀這些絕世之才,皆出自魏國。
也正因秦國用人不疑、善待人才,方能成就今日之霸業!
“這朱翊鈞雖年紀尚小,卻能堅信張居正,倒有幾分我秦先祖的風範。”
……
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素來以善識人、敢用人著稱。
他身邊無論官位高低,都可舉薦賢能之士。
因此,很快便彙聚了一批才華橫溢之人。
不得不承認,這張居正,確實稱得上是大才!
然而,漢武帝卻並不怎麼喜歡此人。
張居正身為首輔的十年間,幾乎大權獨攬,皇帝反倒成了虛設。
劉徹向來是個掌控欲極強的帝王。
他無法忍受有臣子權勢壓過自己,甚至強大到能左右朝政!
因此,縱然張居正有蓋世之才,卻難得漢武帝的歡心。
漢武帝雖有魄力,可以放權於人,但這種權力必須掌控在他認可的人手裡才行。
譬如衛青、霍去病,那便是他親手提拔、信任至極的重臣。
【張居正去世後,朝廷追諡文忠公,贈封上柱國,禮遇極為隆重。】
【萬曆十一年正月,張居正諸子被革職為民。】
【同年三月,奪其官爵。】
【八月,又削其諡號。】
【萬曆十二年,明神宗朱翊鈞下令抄家,搜得白銀十萬兩。】
【此後張氏一族儘數流放邊疆。】
讓曆代帝王唏噓的是:張居正辛苦執政十年,為國竭心儘力,死後不過兩年,便遭遇明神宗的全麵清算。
諸子被貶,家族流放,抄家所得僅十萬兩白銀。
這數字,對尋常百姓而言,自然是天文之數。
可對於一位十年執掌大明實際大權的首輔而言,卻少得令人驚訝。
正因如此突兀的反差,讓觀看天幕的諸帝一時都怔住了。
……
洪武時期!
“抄家?流放?”
老朱一時沒轉過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