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繼位後讀書勤奮,刻苦程度,在明朝皇帝中僅次於老朱。
至於“懶龍”之稱,則是後來的事。
皇帝們都想弄明白,他為何會變成後世眼中的懶政皇帝?
是否受隆慶影響?還是少年時期讀書過度,叛逆期一到便放任自流?
評價小皇帝,主要看兩方麵:
一是親政能力。
年紀太小易致皇權旁落,但明朝皇權高度集中,即便末代崇禎,也尚能掌控朝堂。
二是親政之後的施政。
不少皇帝將權力下放,結果辦得不錯;若親自掌控軍國財政,反而易出亂子。
因此,評判朱翊鈞,還需看其親政後的表現。
……
嘉靖時期!
嘉靖微微點頭。
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他看得透徹。
早年便被送至裕王府,成為朱翊鈞的老師,這便是嘉靖為裕王留下的政治班底。
這三人輪流輔佐,足以支撐十餘年。
至於之後的事,嘉靖已不再過問,隻可惜兒子一去,便不複存在。
高拱、張居正則留給孫子萬曆。
嘉靖頗喜孫子,隻是不能過於親近,以免禍及後代。
張居正才乾過人,嘉靖手裡未能儘用,孫子任用,自會發揮潛能。
【朱翊鈞在思想與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推行萬曆新政。】
【政治上,實行考成法,整頓官僚作風,提高朝廷辦事效率。】
【經濟上,施行銀糧並科,至萬曆九年,已在全國推廣。】
【萬曆朝前十年,在朱翊鈞的支持下,張居正大膽改革,政治、經濟煥然一新。】
【前五年以政治為主,後五年側重經濟。】
【十年新政取得顯著政治成果,扭轉嘉隆兩朝頹勢!】
【至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朱翊鈞正式親政。】
張居正的改革,使已腐朽的大明煥發生機,經濟恢複,國庫充盈,糧食儲備足夠全國十年使用。
相比之下,嘉靖時期國庫糧食尚不足一年之用。
張居正十年努力,讓大明呈現中興之勢,令諸皇帝無不稱讚。
這位首輔實乃大才,功勞顯赫。
其改革雖得朱翊鈞支持,但張居正本人居功至偉。
王朝中後期能有如此才乾扭轉乾坤,實屬幸事。
可惜積勞成疾,十年光陰便已逝去。
朱翊鈞平日尊敬張居正,稱其為師,想必身後亦會賜以極高榮譽。
……
洪武時期!
老朱的臉上浮現出一絲淡淡的笑意。
看著自己親手締造的大明國運昌盛,他心中也不由得感到欣慰。
曆代王朝到了中後期,總免不了出現衰敗與腐朽。
正如盛極一時的大唐,輝煌過後同樣走向了陰影。
在這種關鍵時刻,若能出現如張居正這般的棟梁之才,便可讓國運延續。
“朱厚熜雖常年隱居西苑修道,但他畢竟慧眼識人,啟用了不少能臣。”
“這份識人之明,倒值得後人效仿。”
“至於朱翊鈞,能夠全力支持張居正推行新政,也算是有幾分帝王魄力。”
老朱先是點出了嘉靖的功績。
雖然後期幾十年他長期沉溺於修道,但前期著實做過不少實事。
尤其是在選拔官員方麵,提攜了不少有才乾之人。
隆慶與萬曆兩朝的許多重臣,大多都是在嘉靖時期嶄露頭角的。
這便是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嘉靖所延攬的這些人才,給後續的隆慶和萬曆帶來了極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