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功績,老朱自然認可。
而朱翊鈞能夠堅決扶持張居正,老朱更是心中寬慰!
畢竟改革從來不是輕易之事。
這必然要經曆重重阻力與磨難。
縱觀曆代,雖有不少朝代嘗試革新以求自救,但真正能堅持下去的又有幾家?
有的因方向錯誤,反倒加速了滅亡;
有的因改革之臣才力不足,終究一事無成。
然而失敗的根源,往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那便是皇帝的搖擺不定!
改革觸動既得利益,反對者必然瘋狂反撲。
若皇帝一旦聽信讒言,心中生出動搖,便會對改革之臣失去信任。
而在這種情況下,改革也就注定難以為繼。
朱翊鈞雖年少,卻能堅定不移地支持張居正,足見其意誌非凡。
“這場變法能為大明延續數十載國祚,實在難能可貴。”
老朱輕輕點頭。
若能少一些內耗,說不定大明的氣數還能延得更久。
一旁的朱標亦感慨道:“能於危局之中挽狂瀾者,實屬難得。”
“我大明前有於謙,後有張居正,誠為王朝之幸!”
提及張居正,朱標心中又不由聯想起當初天幕上出現的於謙。
當年朱祁鎮被瓦刺俘虜,大明頓時搖搖欲墜。
不少臣子主張遷都,眼看南宋的覆轍就要在大明重演。
就在此時,於謙毅然挺身而出,誓死守衛京師,最終擊退瓦刺。
可以說,於謙對大明有著不世之功。
可惜的是,這樣的忠臣,結局卻無比淒慘。
朱祁鎮複辟之後,竟以謀逆之罪,將於謙處死。
如今,大明又出現了一位張居正。
“薄情寡恩……於謙之死,反襯得大明皇帝過於刻薄。”
“幸而這朱翊鈞,沒有辜負張居正。”
朱標低聲歎息。
張居正在首輔之位上為大明耗儘心力整整十年,其功績可謂不世之功。
雖說最終病逝,但在生前卻享儘榮寵。
“咱大明的皇帝並非冷血無情之人。”
“對於這樣的功臣,理應厚待!”
老朱也開口附和。
奉天殿內群臣沉默良久。
——這話,真能算數嗎,陛下?
……
永樂時期!
朱棣素來不喜內閣權力過大的局麵。
朱翊鈞年紀尚幼,幾乎所有政務皆由張居正一手處理。
此事既是好事,也是隱憂。
不過,張居正畢竟是個鞠躬儘瘁的輔國之臣。
十年新政,使得大明煥發新顏!
“嗯……此乃能臣。”
“得此一人,實乃我大明之幸。”
朱棣說話間,目光卻落在朱瞻基身上。
這樣的忠良,我也留過一位。
可惜啊,卻被你那不成器的兒子給殺了。
朱瞻基立刻領會了祖父眼神裡的責備,滿臉愧色,低下了頭。
於謙的死,原本與他無關,偏偏是子孫不堪,壞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