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後因病免朝的情況越來越頻繁,從頭暈目眩、四肢乏力,到各種眼疾,再到手臂、腿腳的疼痛。
四十歲以後,又添了脾胃虛弱之類的毛病。
僅在二十歲到三十歲這十年間,就有一百六十二條病症記錄!
而這還隻是冰山一角。
那時他二十多歲,正處在從勤政向怠政轉折的階段,每次不上朝、不講學,都會告訴群臣:自己又哪哪不舒服。
可等到中年,他乾脆把缺席當常態,不再解釋,群臣也懶得追問。
直到晚年兩年,遼東局勢緊張,朝野內外交困,大臣們催他趕緊批奏疏,他仍推托說身體抱恙,等好了再說。
你要說他身體糟糕吧,他一身毛病是真的不少;
你要說他身體硬朗吧,他偏偏又能熬到六十歲才撒手人寰。
所以說——
萬曆三十年不理朝政,其實也不能全怪他懶。
身體狀況是真不行。
你想啊,現在人牙疼一宿,第二天連班都不想去。
更彆提萬曆那種疼法了!
心裡大概是:老子牙都快痛死了,還讓我上早朝?
太子都不肯立,我還得天天早八?開什麼玩笑!
從後世發掘出的屍骨看,萬曆確實被病痛折磨了大半輩子。
所以說他窩在深宮不出來,也算有點理由。
【明神宗朱翊鈞三十年不上朝,給大明留下了一堆爛攤子。】
【後世有個說法:明實亡於萬曆。】
天幕短短一段畫麵,便勾勒出這位明神宗的一生。
說起來,這人前後半生落差極大。
年輕時勤奮讀書,兢兢業業,簡直能與太祖老朱相提並論。
可自從國本之爭之後,他心灰意冷,一頭紮進皇宮,三十多年閉門不出。
其中固然有個人情緒作祟,但身體毛病同樣難辭其咎。
但不管怎麼解釋,萬曆一朝,確實是大明走向衰亡的轉折點。
正因如此,萬曆才在明代皇帝裡被議論最多。
他的時代有幾件大事,至今仍被人反複提起:
第一,張居正改革,以及之後萬曆主導的對張居正的清算;
第二,皇帝常年不理朝政,引發的政務癱瘓與體製爭議;
第三,萬曆三大征對國力消耗殆儘,加速了明末的危機;
第四,萬曆貪財成性,加劇了財政矛盾,動搖了朝堂根基。
普遍認為,正是這四大問題,為明朝的最終滅亡埋下了禍根。
而在這四件事中,萬曆全都扮演了負麵角色。
所以才會有“明亡於萬曆”的感慨。
尤其在張居正死後那場清算中,萬曆其實並非全然主動。
不管他個人對張居正是怨是憎,他根本沒有阻止的能力。
因為張居正得罪的人太多,觸碰的利益太廣,群臣早就摩拳擦掌。
萬曆能做的,隻是隨波逐流,眼睜睜看著風向席卷而去。
說到底——
萬曆三十年不理朝政,影響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大。
明代的政務處理,並不是非得靠皇帝天天上朝。
到了萬曆這一代,內閣會議、司禮監票擬等製度早已成熟,運轉基本自成體係。
真正造成危害的,其實是官缺長期不補。
這讓朝堂儲備人才嚴重不足。
嘉靖朝留下的大批官員,支撐了隆慶和萬曆前期。
可等到萬曆後期,衙門都快空了。
不過,這個問題對後世皇帝反倒成了機會。
等萬曆一死,新君一登基,立刻能通過大規模補官,迅速收攬人心,政治加分妥妥的。
再說那“三大征”,曆來被認為掏空了國庫、導致明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