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仔細看,萬曆年間其實並沒有真正爆發財政危機。
真正的財政雪崩,是在崇禎朝才徹底顯現。
中間最少隔了七年!
症結主要有兩點:
第一,礦稅被廢。
而廢除礦稅的,並不是萬曆本人,而是明光宗朱常洛。
要知道這位皇帝在位,才整整一個月!
換句話說,廢礦稅成了萬曆死後,官僚係統眼中最緊迫的頭等大事。
老話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可在大明,彆說三年,一個月都等不了。
人剛走,茶都不讓涼,直接倒掉!
礦稅始征於萬曆二十七年,這是萬曆開源找錢的辦法。
他沒有向農民加稅,而是頂住壓力,把矛頭指向富裕階層。
個人認為,這其實是正確選擇。
打仗必然要榨乾後勤,錢不可能憑空來。
漢武帝為征戰,幾乎把大漢上下所有階層薅了個遍,貧富不分,一律交錢。
這才是真正的極致資源動員。
朱翊鈞這小子,起碼有點門道,懂得不能再薅底層老百姓的血汗,而是優先動刀富戶。
直到晚年,他才按照舊例,加派“遼餉”。
所以財政危機真正全麵爆發,已經是萬曆去世之後了。
因此,“明實亡於萬曆”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另外,大明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繼承人製度。
其實這不僅是大明的困境,幾乎所有王朝都會麵臨:缺乏合格接班人。
首先,絕嗣就是一道坎。
曆史上不乏無子的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典型。
其次,繼位者年幼,同樣麻煩。
這一點在東漢簡直司空見慣,提起東漢皇帝,總繞不開一個外號——“東漢幼兒園”。
明末同樣如此。
嘉靖十四歲進京,雖不算太大,但還能鎮得住局麵。
他死後傳位隆慶,結果隆慶六年就把自己作廢了。
接著十歲的朱翊鈞登基,也就是萬曆。
好在他熬到了六十歲,算個成熟的老皇帝。
可他死後,繼位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成年皇帝,思路也算穩妥。
本來可以好好執政,偏偏一個月就猝死。
隨後到了年幼的天啟帝倉促繼位。
好不容易等天啟成年,眼看國家終於有個穩妥的成年人掌權了,結果又暴斃。
於是隻好換成崇禎接班。
崇禎好歹長到了三十多歲,卻最終背上了亡國之名。
大明的皇帝,大多都挺短命。
基本套路是:少年登基,先由外戚或後宮輔政。
等長大能親政了,好不容易開始乾點實事,結果沒多久就猝死。
接著朝廷再挑個小皇子上去,又重複這一輪。
當然,也有例外。
比如嘉靖和他孫子萬曆。
嘉靖這人命硬,被火燒過三次,還被宮女勒過一次,次次都能撿回一條命。
活下來後索性閉門修道,硬是苟了四十多年,成了朱棣之後最“另類”的一個存在。
但他兒子們就慘了,八個全都早早離世,隻剩一個活著。
太子剛立第一天,第二天就沒了。
最後弄得嘉靖都不敢再立太子,怕被克死。
這裡麵有沒有貓膩,不好說,但難免讓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