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
老朱氣得胡子直抖,看著這一幕,血壓“嗖嗖”往上躥!
“搶太子?!這像話嗎?!”
“區區一個選侍,竟敢妄圖操控太子,染指朝政!當誅九族!”
老朱的怒火徹底壓不住了。
他早年便立下祖訓,後宮不得乾政。
若是李選侍這般行徑,擱他手裡,恐怕連十族都要一並抄滅!
什麼?“誅十族”是老四發明的?
“好!那就讓老四親自來斬她的十族!”
在老朱眼裡,除了自家閨女,其他任何後宮妃子敢插手朝政,他必是見一個殺一個。
“此婦野心勃勃,必誅!”
朱標雖性子比父皇溫和,卻也眼露寒光:
“妄圖步武則天後塵,妄想改朝換代?也不掂量掂量自己!”
縱然他不像老朱殺心那般重,但真要動手,也絕不會手軟。
殿中群臣對視一眼,默默垂首,不敢作聲。
畢竟陛下怒火滔天,真要遷怒下來,他們可誰都擔不起。
梃擊案、紅丸案與移宮案。
這被稱作明末“三大案”的事件,本質上已經揭示了大明走向衰亡與混亂的征兆。
宮廷之中一幕幕匪夷所思的場景——
恰恰表明皇室對朝局已漸漸失去了掌控力。
甚至他們身邊最親近的人,也不再能完全掌握。
在這種背景下即位的皇帝們,所要麵對的無疑是巨大的考驗。
此時,距離大明的最終崩塌,也隻剩二十餘年!
崇禎固然成了“亡國之君”的代名詞,但作為末代皇帝,他並不能獨攬所有過失。
而在他之前倒數第二位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同樣難辭其咎。
朱由校在位時,曾倚重東林黨,一度形成“東林勢盛,群賢盈朝”的局麵。
但他本人卻癡迷木工,疏於政務,使得魏忠賢得以擅權,最終釀成大明史上最為黑暗的一幕。
然而,事實真就如此簡單嗎?
【李選侍移宮之後,年幼的熹宗在內廷無所依靠。】
【他隻得尊乳母客氏為奉聖夫人,而自小服侍他的太監魏忠賢,也被擢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朱由校登基後,委任東林黨人掌管內閣、都察院及六部,東林勢力一度龐大,形成“群賢滿朝”的局勢。】
【客氏與魏忠賢勾結,使得內廷與朝臣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大舉進攻沈陽,明軍總兵尤世功、賀世賢皆戰死。】
【其後陳策、童仲揆、戚金、張名世率兵前往遼東救援,與後金軍在渾河決戰,卻全軍覆沒。】
【緊接著,努爾哈赤攻陷遼陽,經略袁應泰自殺殉國。】
【遼陽失陷後,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兵部尚書兼右副都禦史,鎮守遼東。】
【同時升毛文龍為副總兵,派遣其駐守鎮江。】
【魏忠賢執掌東廠,利用閹黨之力來牽製聲勢正盛的東林黨。】
種種跡象,都源自萬曆一朝留下的沉重積弊。
明光宗朱常洛雖勉強處理了一些政事,但他僅僅在位一個月便撒手人寰。
於是,這副千瘡百孔的攤子,最終落在了年幼的朱由校肩上。
朱由校登基後,東林黨人逐漸掌控朝局,占據了大批要害職位。
【朱由校生性喜歡木工,常年親自動手製器,樂此不疲。】
【然而,每當他沉迷其中時,魏忠賢便上奏公事。】
【天啟帝嫌煩,往往推托道:“此事我都明白,你們自己去辦吧。”】
【魏忠賢借機屢屢矯詔擅權,排斥東林黨人,東廠爪牙橫行不法,朝綱混亂。】
【內有徐鴻儒起義與奢安之亂,外有後金咄咄逼人。】
【天啟五年,朱由校在客氏與魏忠賢的陪伴下,於西苑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