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即位後全盤推翻天啟之策,一上來就處死魏忠賢,重新起用東林黨人,還廢掉了商業稅。
結果,龐大的財政壓力重新壓在農民肩頭,直接導致明末起義連綿不斷。
天啟還有“木匠皇帝”的外號,除此之外,還有人譏諷他為“文盲”。
據說他根本不識字。
當年,左副都禦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列了“二十四宗大罪”,要求立即將其處死。
擔心奏疏被截,他特意造勢,使得朝野皆知,最終上呈天子。
大殿之上,魏忠賢嚇得臉色如土。
可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
天啟因不識字,竟隨手把奏疏遞給身邊侍奉的王體乾。
偏偏王體乾是魏忠賢的心腹,他故意掐頭去尾,隻挑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念給皇帝聽。
天啟一聽,覺得也沒什麼要緊,魏忠賢便因此僥幸躲過一劫。
可天啟真是不識字嗎?
未必。
許多時候,史書往往帶著政治色彩,故意留下一個個謎團。
實際上,天啟少年時雖因環境所限,隻能由父皇舊伴讀吳進忠勉強擔任啟蒙老師,但至少打下了基礎。
等到登基後,更在孫承宗的督導下讀書學習,態度頗為用心。
不僅如此,他還和祖父一樣,對書法情有獨鐘。
隻是他的書藝終究不及那些才情橫溢的先祖。
因此,說他是文盲,顯然過於荒唐。
至於奏疏被太監轉手,恐怕更多是天啟不想親手動掉魏忠賢這個“黑手套”。
再說天啟酷愛木工。
這確實是他的興趣。
可大明的皇帝有癖好,本就尋常:嘉靖煉丹,隆慶好色,萬曆消極怠政。
相比之下,天啟的木工癖未必就是昏庸的象征。
有記載稱,他做木工活時,往往一邊動手,一邊處理政務,還能靜心聽取朝政之事。
換言之,魏忠賢雖執掌執行權,但真正的決斷,仍掌握在天啟手中。
在大明的體製下,本就不可能出現“廢帝”。
因此,天啟授權魏忠賢,並非受騙無知,而是主動為之。
那麼,他為何要重用閹黨,打壓東林?
這就不得不提到明末“三大案”。
這三樁大案,本質上皆是赤裸裸的政治鬥爭。
而東林黨卻借此積攢了巨大政治資本,幾乎獨攬朝權。
史書稱那一時期為“眾正盈朝”。
然而諷刺的是,所謂“眾正盈朝”之時,明軍對外戰爭卻是一敗塗地。
因東林黨黨爭心重,排擠楚黨將領熊廷弼,最終釀成廣寧慘敗。
六萬大軍葬送在努爾哈赤的八旗鐵騎下,東戰場全麵崩潰。
當噩耗傳來,天啟急得團團轉。
可朝堂上的那些大臣,卻仍在黨同伐異,隻顧為私利勾心鬥角!
那些平日裡侃侃而談、滿口仁義的東林黨人,在關鍵時刻卻隻會推諉扯皮,毫無擔當。
天啟帝終於看清,這群文官靠不住。
他憤然下詔,言辭犀利:
國勢已危,你們卻依舊互相挑刺、搬弄是非?!
眼下最需要的是齊心協力,而不是黨同伐異!
然而,詔書下達兩月,朝堂依舊老樣子,文官們把聖旨當耳邊風。
天啟徹底動怒。
彼時正值少壯氣盛,他對文臣集團忍無可忍,毅然決意削去東林黨人的權勢,來一場徹底的換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