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魏忠賢,便成了他挑選出的棋子。
天啟讓魏忠賢牽製文官,並非出自偏愛,而是出於無奈。
若有更好的選擇,他絕不會倚重此人。
畢竟魏忠賢本性貪婪,秉權之時弊病重重。
可在天啟眼中,與其忍受文臣空談誤國,不如用這條“惡犬”。
魏忠賢是皇帝的刀子。
聖上讓他咬,他便毫不猶豫。
聖上不動,他也老實收斂。
但彆指望他有張居正那般雄才大略,他隻是一個執行者。
儘管如此,他也比東林那些空口白話的“偽君子”要強得多。
若要乾事,他至少肯乾。
【明思宗·朱由檢】
【外號:上吊天子】
在天啟之後,天幕出現了大明最後一位皇帝的畫麵。
崇禎,其人早已在“亡國皇帝係列”中登過場。
帝王們對崇禎的評價,大多居於中等。
他雖無開疆拓土的雄圖,卻也算得上守成有餘的君主。
倘若生在太平之世,完全能做一位中規中矩的皇帝。
隻可惜命運弄人,他生於風雨飄搖的末世,注定背負大明最後的沉重。
即便如此,崇禎的氣節,仍令人肅然起敬。
不同於那些倉皇苟且的亡國之君,他選擇了以死殉國。
那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的絕筆遺言,更是將其形象推向巔峰。
大明也因此印證了那句古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此前,隻看亡國皇帝係列,眾帝王們對大明末年的困境並不甚清楚。
如今連看多段視頻,始皇帝、漢武帝、李世民等人,皆對大明的沉屙與崇禎的艱難處境,有了更深的體悟。
雖說崇禎接手的是兄長留下的爛攤子,但他硬是支撐了十七年。
單這一點,便已殊為不易。
至於“上吊天子”的外號,帝王們默然無語。
自古能做到殉國者,無不令人敬重。
而崇禎,還有一項“紀錄”,冠絕古今。
那便是他的廟號、諡號之多,獨一無二!
他先後被賦予四個廟號,三個諡號。
當年多爾袞入主北京,替崇禎擬定廟號“懷”,諡號“端”,合稱“懷宗端皇帝”。
及至順治親政,特旨廢去廟號,改諡“莊烈湣”,於是清代正史皆稱之為“莊烈帝”或“湣帝”。
南明諸政權則不斷追加,先稱“思宗烈皇帝”,後又改為“毅宗”。
不過,最常見的還是“明思宗”,沿用至今。
隨著崇禎影像的結束,也象征著大明的終結。
緊隨其後的,便是清朝的開篇。
天幕下,幾位大清皇帝俱都端坐,神情凝重而期待。
……
康熙時期!
康熙神色沉穩,緩緩開口:“大明諸帝幾乎人人有外號,這說明後世對明一朝格外關注。”
“我大清自關外入主中原,不知後世又會如何評說我等?”
太子聞言,忍不住笑道:“父皇多慮了。我朝帝王皆為雄主,外號定不差。
況且大明亡於我大清鐵騎之下,如此武功,豈能不為後世稱頌?”
太子話音落下,康熙卻未展顏,眉宇間依舊凝著一絲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