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去世的那一夜,雍正“哀聲痛哭,擗踴不止”,直至哭到力竭,整個人撲倒在地,許久之後才勉強起身。
當康熙的靈柩從暢春園護送回紫禁城時——
雍正一路扶靈痛哭,執意要步行隨行,被群臣極力勸阻。
可即便如此,他還是在兩三個小時的路途上,哭聲從未間斷。
等到大臣們將商議好的廟號奏折呈上來時,雍正直接以針刺破中指——
用鮮血圈出“聖祖”二字,再恭敬地捧起,交由大臣傳出。
一個天子自傷以表孝心,這種近乎奴態的舉動,在帝王中實屬罕見。
再來看那個另類的廟號“聖祖”,是不是就能明白其中的意味了?
這正是雍正的手筆!
其實所謂廟號,並非群臣自由商議,而是雍正早早定下基調。
雍正對康熙的評價可謂極儘溢美之辭:“罕有比倫,實為亙古未有之聖君。”
他稱康熙至孝仁民、知人善任、聖武無敵,更是天賦異稟。
還說其“文可比二典,書超百家,通曉天文地理,兼明術數音律,考據群籍——
裁定纂輯,凡此無以名狀之至美,實乃古今帝王中首屈一指者。”
這話說得連大臣們都聽得一臉發懵。
群臣們心中直打鼓——
陛下把親爹都捧到天上去了,他們還能從哪裡挑個合適的廟號?
要是取得不合雍正心意,那還得了!
最後,他們隻得請雍正親自決定。
雍正自然不客氣。
他說,若論繼統,康熙可謂守成;可若論功績,實乃一代開創之君。
因此“祖”字是必不可少的。大臣們也挑不出錯,這個字確實沒問題。
接著雍正又道:自己對父皇的尊崇沒有止境,必須再加一個“聖”字!
按常理,廟號中出現“聖”極不合禮製。文臣若依規矩來,定會選一個更有憑據的字。但最後卻成了“聖祖”。
邏輯上,可能有兩種情況:
一是雍正親自決定,由隆科多等人暗示群臣附和。
二是群臣揣摩到雍正的心思,知道必須拔高康熙地位,才能更好地證明雍正的合法性。
於是滿漢大臣群起附和,雍正也樂得其成,用指血完成了這場君臣合演的儀式。
至於這個“聖”字是否肉麻,以雍正的性格,他全然不在乎。
……
乾隆時期!
乾隆看到父皇給祖父取的廟號時,忍不住直搖頭——
太肉麻了,實在太肉麻!!
於是心裡便開始盤算自己的身後事:“朕的廟號,將來隻需一個‘宗’字便可。”
他甚至三番五次叮囑大臣。
但說歸說,他心底卻還是想要個“祖”字。
畢竟祖父康熙並非開創之君,卻也被冠以“祖”;自己豐功偉績遠勝,何以不能?
果然,和珅等人立刻奉承:“陛下功德無量,豈止一個‘宗’,怕是非‘祖’字不可!”
乾隆聽得眉開眼笑,連連稱好,直呼這些奴才懂事。
可另一邊的嘉慶,牙齒都快咬碎了:皇阿瑪口口聲聲說“宗”,兒子可都記下了!
而在天幕之上,尚未出現外號,康熙就因為“清聖祖”這個廟號,被在場的帝王們暗暗譏笑。
緊接著,天幕浮現出康熙的外號:
【清聖祖——康熙】
【外號——康麻子、大清第一巴圖魯、大清第一老煙槍……】
【康麻子——因幼年染上天花,臉上留下麻痕,遂有此稱。】
【大清第一巴圖魯——曾在春獵中,康熙拿出太子玉如意作為獎賞。】
【阿哥們比試,弘曆一句“皇爺爺是大清第一巴圖魯”,讓康熙大悅。】
【大清第一老煙槍:後世飾演康熙的演員酷愛抽煙,於是生出此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