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皇帝們依舊暗暗揣測,這些稱號背後究竟藏著什麼故事。
畢竟後世人總能天馬行空地給帝王們起上一堆“精準”到紮心的綽號!
……
康熙時期!
“弘曆?!”
“果然是弘曆這個臭小子!”
康熙臉上綻放出笑意。
這個孫兒沒讓他失望,最終還是承繼了皇位。
對於弘曆,他心底其實頗有幾分偏愛。
年紀輕輕,命格卻極佳,簡直是天生享福的料子。
“沒錯,果然是弘曆!”
康熙心中並不意外。
可笑容沒維持多久,便漸漸斂去。
因為他盯著天幕上那一連串的外號時,心情瞬間沉了下來。
外號太多,可絕不是什麼好兆頭!
這是所有皇帝們心照不宣的共識。
康熙心裡“咯噔”一下,莫非這孫子也要步入前幾任的老路,被釘死在曆史的譏諷裡?
前麵的大清皇帝們,一個個都沒能全身而退。
就像他自己,也被叫了個“康麻子”的外號!
而乾隆這堆外號,加一起,怕不是要被後人嘲笑個徹底?
……
雍正時期!
雍正看到“愛新覺羅·弘曆”幾個字,臉上一點驚訝也沒有。
大清建立以來,對於皇位的繼承方式,一直在不斷試探和演變。
按照古人傳承下來的規矩,皇位一般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這是古代最悠久的繼承方式。
自商代晚期萌芽,到周初正式確立。
因此才有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老話: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換句話說,皇帝的孩子們能力如何不關鍵,關鍵是誰第一個投胎到正妻肚子裡!
能不能登基,完全取決於“出生地位”,而不是後天本事。
這種製度的最大優點,是最大限度避免宗室內耗。
畢竟,古代社會最怕的就是動蕩。
如果皇子們為爭皇位互相拚命,整個天下都要跟著亂。
而嫡長子繼承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局勢。
可問題同樣明顯。
那就是——皇帝們實在太能生了!
一旦隻有長子才能成為太子,其他皇子怎麼辦?
那些皇子個個都從小接受最頂尖的培養,滿腹才學,口齒伶俐。
結果全被晾在一邊,不用豈不是暴殄天物?
但真要啟用,又會威脅到嫡長子的地位。
於是,兄弟之間往往乾脆不講理,直接亮刀子!
誰命硬,誰才有資格坐上龍椅。
所以,從漢到宋的一千多年間,帝王們在如何處置兒子的問題上,總是進退兩難。
“這些能乾的兒子,我是用呢?還是不用呢……”
直到大明,才迎來一個徹底改變的節點,那就是老朱家的出現。
隨著朱棣的靖難之役、朱祁鎮的奪門之變,一次次宗室相殘——
大明最終徹底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
至此,大宗以外的皇子基本不再考慮啟用。
隻要保證皇位傳承穩定就行,其餘兄弟們統統養起來,跟圈養牲口沒什麼差彆。
所以大明就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王爺被當豬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