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製度上,設立“五省六曹”,改州、郡、縣三級製為州、縣兩級,以加強中央權威;
安撫嶺南,營建大興城,開創科舉之製。
他分化突厥,促進民族融合;
多次減賦,鼓勵農耕,整頓戶籍,被北方少數民族尊為“聖人可汗”。
然而他的過失亦不容忽視。
軍事上,平定南陳、擊退突厥是功;但為篡位而激起多方叛亂、大肆殺戮則是過。
晚年出兵遼東,隋軍折損十萬,更屬不智。
經濟上,統一度量衡、推行義倉,確是政績;
但借機盤剝、強迫百姓捐糧,反令民生困苦。
鹽政寬鬆、錢幣統一是功;卻縱容諸王私鑄錢幣,造成混亂,是過。
水利興修帶動農業,但勞民傷財的大興土木與修建仁壽宮、禪定寺,又是過。
文化方麵,他廢北周賜姓、搜集典籍,是功;
卻毀壞南陳古物、禁絕民間音樂、取締私修史籍,更縱容迷信,則是過。
政治上,他製定開皇律是功;
但本人動輒視法如無物,甚至當庭杖殺大臣,晚年更嗜用酷刑,這是過。
若論楊堅一生最大的功績,蘇南認為至少有兩點。
其一,便是徹底終結了南北割據的亂世。
無論此前有多少英雄豪傑付出過努力,真正完成大一統的最後一步,仍是楊堅。
僅憑這一份功勞的餘蔭,就足以讓他在史冊上享用數千年。
其二,楊堅在前代製度的基礎上,完善並整合了“三省六部製”。
此舉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成為曆代王朝的根本框架。
隋帝國,宛如一顆劃破夜空的流星,雖短暫卻璀璨無比。
但它同時也為後來的盛唐奠定了基石。
隋之後,唐代的恢弘氣象撲麵而來,氣度雍容,盛世之姿呼之欲出。
至於楊堅最大的過失,其實也十分明顯。
那就是將皇位交給了“千古一帝”楊廣。
結果原本大好前途的大隋王朝,卻在楊廣手裡僅僅維係二世便告覆亡。
當然,楊堅還有另一大功勞不可忽視。
那便是對突厥的分化。
當時的突厥聲勢鼎盛,若任其發展,極可能演變成與漢武帝時期匈奴相抗衡的龐然帝國。
若真如此,後世除非再現一位具備魄力、手段並能壓榨國力的“第二個漢武帝”,否則難以壓製。
然而,隋文帝憑借謀略,硬是將突厥一分為二,化為東西兩部。
隱患尚未壯大,便被他扼殺在搖籃之中。
自此突厥再無與大隋抗衡之力。
在長孫晟的運籌下,突厥可汗更是跪拜受封,俯首稱臣。
當天幕將隋文帝的功過盤點完畢後,諸位帝王議論再起。
秦始皇、劉邦、漢武帝劉徹這些前代君主,都是第一次真正了解楊堅的功績。
若僅憑視頻中列舉的成就而論,楊堅確實也有資格躋身“曆史十大帝王”。
單單一個結束三百年分裂亂世的功勞,便已足夠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