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
“漢高祖位列曆史十大帝王第五,朕看倒是當之無愧。”
李世民望著天幕,語氣中帶著幾分真心的感歎。
“時隔千載,竟還能透過視頻親眼感受到高祖的風采,真真是奇人!”
就連李二這樣的雄主,也被劉邦的獨特魅力所感染。
哪怕是他這樣胸懷大誌之人,看著劉邦的所作所為,也會生出願意追隨其左右、共謀大業的衝動。
隻是李世民並非能屈居人下的人。
否則當年也不會發動玄武門之變!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發自內心地去稱讚劉邦。
反正二人隔著時代,誰也不會妨礙誰。
“要真論起來,高祖幾乎挑不出什麼大毛病。”
李世民沉吟片刻,心中總結出劉邦的幾大優點:豁達、豪爽、從善如流。
若是從反麵審視——劉邦又有什麼缺點?
文武百官一時沉默,最終也隻得承認。
好色、愛罵人,確實算是缺點。
但哪個男人能做到不貪戀美色呢?
更何況,劉邦即便好色,攻入鹹陽後仍能與百姓約法三章,這份自律已經極為難得。
至於愛罵人?
他罵完人,還能給錢、賞美女。
估計挨罵的人,心裡還樂意。
劉邦這種人,天生就是做大哥的料。
他未必適合親自處理繁瑣政務,但帶兄弟們闖天下,卻是獨一份。
要說缺點,其實最大的一個,是身為帝王,卻總愛親自衝鋒陷陣。
滿身箭傷,白登山一役更是被困險境。
這在李世民看來,雖顯英勇,卻也有些魯莽。
“高帝為人,無可無不可。”
李世民輕歎一聲。
這八個字,或許比任何華麗的溢美之詞,更能精準刻畫出劉邦的氣質與本事。
劉邦的奇妙之處,在於他能同時兼具遊俠的灑脫豪情與權謀家的冷靜狠辣。
這正是“道”的精髓所在——無可無不可,不執念於一物。
劉邦就像一座大山,遠看不甚高峻,但一旦靠近,便會驚覺其巍峨險峻;
而真正開始攀登時,才會明白自己與他的差距有多大。
後世帝王大多不願與劉邦做比較。
就算是李世民,若要比,也寧可拿漢文帝作參照。
因為劉邦的開創之功,幾乎是前所未有,堪稱開天辟地。
正因如此,才有了那句評價——
“漢高之神聖,堯後第一人。”
古史上所謂“七感生”,炎帝、黃帝、顓頊、堯、舜、禹皆隻存於神話傳說,唯有劉邦是真實出現在曆史中的存在。
……
大宋!
“若高祖生在五代亂世,我未必不能追隨其建功立業,成就一番霸業!”
趙匡胤目光灼灼,語氣中帶著真切的敬意。
與李世民不同,他並非一心要坐上帝位的人。
當年若非柴榮病逝,他寧願一輩子做個忠心乾將。
但看著劉邦的視頻,他心中仍是心悅誠服。
漢高祖,天生就是領袖的胚子。
若是生在他的時代,他情願為其效力,哪怕隻是一個偏安一隅的小頭領。
“漢高祖確實灑脫自在。”
趙匡胤搖頭感慨。
“我自知做不到他那樣的瀟灑。”
趙光義也在一旁歎息,附和了一句。
趙大斜著眼掃了老弟一眼。
心裡暗道:你什麼層次?!
也敢把自己跟漢高祖並排?!
……
洪武時期!
“若能與漢高祖同處一世,真想痛飲幾碗,暢談人生!”
朱元璋爽朗大笑,話語間滿是豪情。
望著視頻裡的劉邦,他竟有種英雄相見恨晚的惺惺相惜之感。
同是布衣出身的天子,必然有許多心裡話能談。
而在治國之術上,朱元璋對劉邦也打心底佩服。
該封的就封,該收回的就收回。
鐵腕手段,毫不含糊。
“清理功臣怎麼了?!一個個都桀驁不馴,不治怎麼行!”
老朱忍不住腹誹:要是全都像張良那般識時務,自己還需要操這許多心嗎?
結果一群人不安分,淨給他添堵!
……
康熙時期!
“漢高祖劉邦施展的,皆是堂堂正正的帝王之術。”
“這一點,後世不少皇帝,都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