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除了朱元璋本人,他手底下的那批人也是真猛!
無論是侄子、外甥,還是養子、同鄉,幾乎個個都堪稱悍將。
在朱元璋早期打天下的時候,親屬裡真正參與創業的,隻有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
這兩人可不是普通角色,都是名副其實的狠人。
侄子朱文正,平日裡遊手好閒,不是尋花問柳就是混跡花叢。
可偏偏在洪都一戰突然爆種,硬生生把自己打成了“大明第一盾”!
單論那一場洪都保衛戰,他對朱元璋定鼎中原的貢獻,簡直就是明初的頂梁柱。
洪都保衛戰本來就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朱元璋當時給朱文正那點兵力,麵對陳友諒的大軍,說是戰略失誤都不為過。
可朱文正卻硬是憑一口氣守住了!
要是沒有洪都的堅守,朱元璋在戰略上根本沒資格和陳友諒掰手腕。
隻可惜,朱文正後來因叛亂被囚禁,至於他為何造反,至今仍是曆史疑團。
再說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那就更是個堪比霍去病的SSR神將。
這人簡直用“完美”二字都不足以形容。
不僅長得白淨俊美,是老朱麾下第一美男子,而且還極能打!
十九歲橫空出世,二十歲就敢率兩千兵馬擊潰二十萬敵軍。
二十三歲便已封疆大吏,成了江浙地區的軍政一把手!
三十歲不到,就以武將之身進入中書省,參與議政,還做上一等公爵,執掌錦衣衛!
帶著幾萬人他敢深入草原,千裡大迂回,直搗元朝大本營。
一日破城,直接打出了蒙古版的“靖康之恥”。
長城之內,他是溫文爾雅的美男子;
長城之外,他就是草原上的活閻王。
敵軍被他殺得膽寒,李文忠一句話仿佛在耳邊炸響:
——“把車輪放平!不然我替你放平!”
自成吉思汗起兵以來,黃金家族還沒受過這種奇恥大辱!
他是自霍去病之後,唯一能以閃電戰橫穿整個漠北的男人。
哪怕遭到偷襲,也能力挽狂瀾,把敗仗打成勝仗!
李文忠最拿手的,就是那種快如劍客的閃擊戰。
敵人還沒反應過來,他已經殺到眼前。
他不僅刷新了明軍遠征記錄,更以戰功、相貌、爵位、治軍,成為近乎無可挑剔的存在。
羅貫中若真知道這人,怕是得感歎:
“七進七出的趙子龍我沒見過,但兩千兵追著二十萬打的李文忠,我還能不知道?”
更關鍵的是,他的兒子李景隆,在靖難之役裡也是大放光彩,被朱棣稱為靖難第一功臣!
除了這倆血親,朱元璋還收了不少養子,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沐英。
起義初期,朱元璋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哪敢奢望兒孫滿堂?
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他把沐英視為潛在接班人。
老朱夫婦待沐英視同親子,直到朱標出生,沐英才失去了繼承的可能。
可他跟隨朱元璋最早,學到的也最多。
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最後鎮守雲南,把那片蠻荒之地硬是納入漢地十八省。
此後沐家世代鎮守邊境,與大明同生共死。
由此也能看出,朱元璋確實很會培養人。
朱標,是史上最穩的太子。
朱文正,大明第一盾。
李文忠,草原夢魘。
沐英,忠誠能乾的乾城之將。
至於同鄉,更是將星閃耀。
天幕視頻裡重點講了徐達和常遇春,其實猛將還有藍玉、李文忠、朱文正等等。
若單比猛將風采,徐達或許不算最耀眼,但他代表的卻是“普通人靠後天努力能達到的巔峰”。
徐達出身寒微,為人忠厚,在戰爭中一步步學習,最終成長為一代統帥。
山西之戰,他出其不意直撲太原,把王保保打得落花流水;
定西一戰,更是全殲敵軍,隻讓王保保狼狽逃生。
即便漠北之戰失利,他也沒有沉淪,而是儘力保存實力,帶大軍平安撤回。
後來更是修訂戰術,在北平堅守,被朱元璋譽為“萬裡長城”。
徐達與衛青有幾分相似:低調、能打、忠誠,既能領百萬雄師橫掃天下,又能體恤士卒贏得民心。
唯一的宿敵,便是那個被稱為“天下第一奇男子”的王保保。
這家夥居然能帶著全家連馬匹都渡江!
連朱元璋收到軍情,怕都要懷疑:“這真是人能做到的事?”
徐達也是少數能得善終的開國功臣,後世傳言老朱“賜死徐達”的故事,其實並不可信。
相比之下,常遇春的聲望要更盛。
他和徐達差不多同時投奔起義軍,後來並肩成為朱元璋的左右手。
徐達擅長謀略,是帥才;常遇春則是典型猛將,勇猛如張飛,衝鋒陷陣,威震敵膽。
朱元璋創業大體分南下、西征、東取、北伐四個階段,常遇春幾乎全程參與。
他自稱能以十萬兵橫掃天下,因此得了個外號“常十萬”。
遺憾的是,他英年早逝,未能見證開國。
但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大明唯一讓朱元璋披麻戴孝、親自賦詩哭靈的功臣。
常遇春幾乎滿足帝王對名將的所有要求:
——超能打、極忠誠、死得早。
……
大秦!
秦始皇在天幕中看完老朱創業全程,也忍不住感慨:
“明太祖創業之難,竟比朕所想更甚!”
畢竟,秦始皇繼承的是六代秦王積累的家業,而朱元璋是白手起家!
兩個人的起點根本沒有可比性,一個在天,一個在地。
老朱開局一無所有,還得先料理雙親的後事。
而嬴政起步就是一個富庶強盛的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