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征伐,令大漢國力日益凋敝。】
【百姓困苦,倉廩空虛,流離失所。】
【然而劉徹不思息民,反而加重賦役,賣官鬻爵,並將鹽鐵酒業儘收國有,雖充實了國庫,卻使百姓愈發雪上加霜。】
【甚至傳出餓殍遍野、人相食的慘狀。】
【此時,匈奴經十餘年休養生息,元氣漸複,而漢軍在窮兵黷武下,逐漸露出疲態。】
【李廣利十萬西征大宛,三年損兵折將,隻換得寶馬三千。】
【趙破奴攻匈奴左賢王大敗,被俘,之後幾戰,漢軍皆失利。】
【晚年劉徹求仙問道,迷信巫蠱,太子劉據遭奸人陷害,被逼兵變,最終自儘,皇後衛子夫殉死,衛氏一族儘亡。】
【劉徹於是下詔罪己——史上首個皇帝罪己詔,輪台詔。】
【詔書中,他公開承認過錯,否決繼續擴大戰事的建議,轉而倡導與民休息。】
【太子劉據死後,他立劉弗陵為儲,賜死其母,以防外戚乾政。】
【並托孤霍光等輔政。】
【一切安排妥當後,漢武帝駕崩,享年七十。】
天幕最後,回顧了漢武帝晚年的諸般失誤。
衛青、霍去病相繼離世,大漢再無驍將,屢戰屢敗。
連年用兵,令國庫空虛,百姓淒慘。
更有巫蠱之禍動搖國本,皇後、太子、皇孫相繼身亡。
大漢差點因此傾覆!
之前天幕播放的視頻裡,其實已經做過解讀。
所謂的巫蠱之禍,本質上就是漢武帝親手導演的一場清洗,用來削弱衛氏的權勢。
漢武帝對衛青、霍去病有沒有感情?
當然有。
可劉徹骨子裡終究流淌著老劉家的冷血政治基因。
該下手時,他絕不會心軟。
巫蠱之事雖然鬨得極大,但其實始終在劉徹掌控之下。
當太子劉據舉兵謀反時,漢武帝從甘泉宮火速趕回長安,親自坐鎮指揮。
他迅速調動京畿三輔軍隊,合圍太子兵馬,當機立斷,斬草除根。
事後清算同樣乾脆果斷——
像任安這類擁兵觀望之人,立刻被剝奪兵權,下獄處死,完全不給局勢繼續惡化的可能。
所以說,巫蠱之禍雖株連甚廣,但除了開端的混亂,整個局麵始終牢牢掌握在劉徹手裡。
晚年的漢武帝,依舊是那個漢武帝。
無論判斷還是手腕,依然淩厲無比,絲毫沒有昏庸之象。
反觀那位風流天子李隆基。
安史之亂前後的荒唐操作,早就把最後的威信敗光,大唐險些就此崩潰。
他如今,也不過是個隻會沉迷女色的垂暮老頭罷了。
評價漢武帝,其實極難。
因為他的生命太長,留下的政績太多,功與過同樣顯眼。
可這些舉措,卻深遠地影響了兩千年後的華夏。
他是個極致的帝王。
收錢,他是第一;花錢,他也是第一。
征伐,他是第一;開疆,他仍舊是第一。
甚至連求仙問道,他也要爭個第一。
他就是一個由“極致”組成的複雜帝王。
所以這樣的人,無法用“功過相抵”四個字草草蓋棺。
要真說他的錯,那就是犯了所有“千古一帝”們都會犯的毛病——
活得太久。
若是早些把皇位交給太子,或許也不會留下後來的亂局。
……
天幕對漢武帝一生的總結,諸帝並無異議。
因為這些事,確實真實地塑造了兩千年後的天下格局。
無論武功還是文治,漢武帝都對後世有巨大貢獻。
後來的皇帝們不得不承認,他們其實都是在享受漢武帝留下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