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麵中,李世民手持長弓,神色複雜。
【公元626年,權力之爭將兄弟手足情誼撕裂殆儘。】
【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聯手打壓,李世民走投無路。】
【是隱忍等死,還是背水一戰?】
【黎明時分,玄武門箭矢齊發,兄弟血染宮牆。】
【史書稱此舉“不得已而為之”。】
【可自此之後,他再難擺脫‘弒兄逼父’的罵名。】
玄武門之變,既是李世民登頂帝位的轉折,也是他一生揮之不去的陰影。
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一生中揮之不去的汙點,也是他無法洗脫的罪名。
為了奪取皇位,他在玄武門親手射殺了大哥李建成,並斬殺了四弟李元吉。
要知道,李世民與李建成也曾兄弟情深。
可是一旦卷入皇權之爭,他們之間隻能倒下一個,甚至必然有人要死去。
第三條路?幾乎不存在,就算存在,成功的可能性也極低。
李世民憑借著打下大半個大唐疆土的軍功,威望早已登峰造極。
在軍中,他有著無可替代的聲望。
更何況,他從來就不是一個願意屈居人下的人。
奪嫡的心思,他早已生出。
為了登上帝位,他必須拉李建成下馬。
而李建成自然也不是無知之輩,他同樣看透了李世民的野心。
因此,兩人隻能拚死一搏,才能守住各自的位置。
於是,圍繞著太子之位,兄弟之間展開了明爭暗鬥!
當李淵選擇裝聾作啞的那一刻,骨肉相殘的命運,便注定無法改變。
往日的親密無間,終究隻能化作過眼雲煙。
由於李淵偏袒李建成,屢屢壓製李世民。眼看權力就要被徹底架空之時——
李世民隻得鋌而走險,發動武裝政變,玄武門血戰,一舉誅殺了李建成與李元吉。
事實上,李世民根本不可能安心輔佐李建成。
早在入主長安之前,他或許就已經有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更重要的是,他也根本沒有選擇的餘地。
因為他背後跟隨的是一大批兄弟們。
兄弟們跟著他浴血奮戰,要的就是一個結果。
若他不登上皇位,那麼這些兄弟的下場隻有被太子打壓,甚至性命不保!
不僅如此,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還下令斬殺了十名侄子。
他並不是懼怕他們長大後報仇,而是為了保護尉遲敬德、侯君集等玄武門功臣的後代。
畢竟這些孩子都是皇族血親,若任由他們長大成人,即便殺不了李世民,也能輕而易舉對付他的兄弟們。
李世民的內心並不願意痛下殺手,但為了屬下的安危,他隻能背負罵名。
玄武門之變,還有一個被忽略的細節。
當時李世民攜尉遲敬德堵住了李建成與李元吉。李建成先中一箭,卻並未立刻斃命。
此時李元吉倉皇逃竄,李世民親自追擊,卻意外落馬,險些喪命。
問題是,這關鍵時刻,尉遲敬德在乾什麼?
答案是——他去補刀了。
真正送太子上路的,其實是尉遲敬德,而非李世民。
正因如此,當李世民陷入險境時,尉遲敬德才姍姍來遲。
然而史書中對此隻字未提,因為李世民選擇獨自扛下,不讓功臣背負殺太子的罵名。
李世民屠戮侄子們,其實就和當年周勃、陳平等人清算呂後後人如出一轍。
凡是帶有呂氏血脈的,都難逃一死。
如此,老臣們才敢放心,子孫後代不會被呂氏餘孽報複,才會徹底站在劉氏一邊。
要說他們個人真的對呂後恨之入骨?
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