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為皇帝勤王救駕,也能在局勢需要時果斷起兵,推翻舊朝。
而且,李世民嶄露頭角時,他的同齡人多半仍在父輩庇護之下。
朱元璋左思右想,竟找不到自己麾下有哪位少年可與之比擬。
若真要挑一個,也隻有李文忠堪稱接近。
話音剛落,奉天殿中的李文忠撲通一聲跪倒在地。
“陛下!臣絕無反心!”
聽到老朱將自己與李世民相提並論,他隻覺得腦袋嗡嗡作響,天旋地轉。
哪裡來的榮耀,分明是驚惶萬分!
唐太宗固然厲害,可他不也曾發動過玄武門之變嗎?!
老朱若是暗指自己……那豈不是要被誅滅九族?!
李文忠雖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深知君臣有彆。
血脈親情,斷然不是護身符。
看看朱文正的下場便知,何曾手軟半分?
滿殿文武見他跪下,心頭一驚。
大都督反應真夠快的!
他們甚至還沒轉過這個彎來。
朱元璋見狀,也是一臉哭笑不得,連忙命人將他扶起。
“保兒,莫要多慮,朕絕非那意。”
“隻是唐太宗少時便是英才,滿朝之中,唯有你堪與之比。”
“你的忠心,朕從未懷疑過!”
可這番安慰話,偏偏讓李文忠更覺頭皮發麻。
“陛下,您饒了臣吧……”
越說,他越覺後脖頸陣陣發涼。
以皇上的記仇性子,會不會把靖難之役李景隆的舊賬算到自己身上?
這……完全有可能啊!
若非有人攙扶,李文忠險些再次跪地請罪。
……
乾隆時期!
“若論赫赫武功,就連朕,也未必能與唐太宗相比。”
乾隆歎息一聲。
縱然他自稱“十全武功”,但與唐太宗相較,的確不值一提。
大唐最初的基業,多半是李世民親手打下。
那般功勳,天下皆知。
最要緊的是,李世民不僅是最高統帥,還曾親自披甲上陣,真刀真槍搏殺沙場。
而且即便登基稱帝,他的武功仍不曾衰退。
這一點上,乾隆心知肚明——自己遠不及也。
然而,可惜的是,唐太宗身上始終背負著一個抹不掉的汙點。
玄武門之變!
“若論文治武功,他確是帝王極致。隻是這一點瑕疵,終究無法洗去。”
“也正因如此,他隻能屈居第二。”
乾隆淡然一笑。
若非玄武門,他還真沒把握能壓過唐太宗半分!
天幕畫麵驟然轉變!
金戈鐵馬褪去,血色黎明悄然降臨。
所有帝王心頭一緊,皆已猜到接下來要展現的是什麼。
玄武門之變!
那是唐太宗親手發動的大唐首場政變。
這一日,長安城烏雲壓頂,玄武門前箭雨如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