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待遇,在當時隻有隋煬帝楊廣和李世民自己享受過。
而論這兩人後來皆是憑借幕僚之力,奪位成功,且都親手弑殺太子。
從貞觀二年到貞觀十年,李泰的身份幾經變動,從越王改封為魏王——
曆任揚州大都督、左武候大將軍、州大都督、雍州牧、相州都督等要職。
無論頭銜怎樣更換,他始終被賦予超出尋常的待遇。
整個朝堂上下都清楚,隻要讓李泰徹底出居就藩,就能消除太子的心腹之患。
魏征、褚遂良等大臣更是苦口婆心,把其中利害分析得清清楚楚。
可李世民偏偏執迷不悟,遲遲不肯下決斷。
甚至有過一度,他打算讓李泰遷居武德殿。
可要知道,武德殿的位置極為敏感,正好處在東宮西側。當年海陵王李元吉就是居於此地。
若不是魏征力諫阻攔,李世民恐怕真的會讓李泰搬入。
此時距離玄武門血案不過數年,李建成當年的鮮血,恐怕尚未完全風乾。
這份舉動,歸根結底是李世民出於父愛。
可惜帝王之家,最無情的往往就是感情。
越是身為皇帝,就越該為子孫算計長遠。
即便沒有玄武門的前車之鑒,在已有太子的情況下,還去扶持另一位皇子,本身就是極度危險的選擇。
在皇帝眼裡,或許隻是一份偏愛,或是一種製衡與磨煉。
但在大臣們眼中,這卻意味著另一個權力集團的抬頭。
對於許多人來說,太子有了自己龐大的班底,他們根本無從插手。
太子即位,對他們未必有什麼好處;反倒可能因為種種矛盾而心生隔閡。
此時,已有部分官員傾向於那位皇子。
皇子身份本就自帶特權,而權力往往滋生無儘的野心。
李世民當年的功臣集團,不正是這樣逐步形成的嗎?
身為一國之君,他豈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
然而,因為對魏王李泰的寵愛,儲位之爭的禍根已經擺在眼前。
可李世民依舊無動於衷。
他始終對李泰傾注信任,卻對太子信賴寥寥。
甚至史書中記載,李泰意圖弑兄奪儲,李世民仍對其憐惜不已。
結果,他終究自食其果。
二十餘年前在玄武門放出的那一箭,最終還是反射在了他自己身上!
李世民也走到了父子相殘的境地。
隻不過,這一次他成了父親。
隻是李承乾的手段和魄力遠不及他當年的鋒芒,
既無斬兄立威之舉,也無手握人頭逼宮之勢。
但若說李承乾被逼反,根源完全是李世民自身所種下的。
一生以冷靜理智著稱的他,在此事上卻犯下了難以理解的愚蠢。
事實證明,再偉大的帝王也終究不是神明,
他們依舊是血肉之軀,也會因情感而失察。
李世民的功過,天幕早已闡述得極為清晰。
自東漢末年起,天下分裂已四百餘載。
即便有西晉與隋的短暫一統,也隻維持了數十年,隨即迎來更徹底的破碎。
在當時人眼中,“合”隻是古老的傳說,
“分”才是世間常態。
而就在這積弱積貧、外患環伺的時代,
李世民不僅完成了中原的統一,還興文治、拓疆域。
他一人完成了幾代人未竟之業,且並未耽誤內部治理。
然而,在權力鬥爭中,他也留下了陰影。
玄武門之變奠定了繼承格局,卻也為後世埋下禍根。
縱然如此,他仍是古代帝王中的傑出典範,堪稱千古一帝!
……
貞觀時期!
李世民聽完天幕的評價,不由低下了頭。
評語既肯定了他的豐功偉績,也直指玄武門之變的負麵影響。
“當年……朕已無路可退。”
李世民長歎,神色沉重。
親手射殺兄弟,是他一生無法磨滅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