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寶一直拉肚子,"劉阿姨對著鏡頭說,"醫生說是水質敏感。用了這個土辦法兩天,孩子就不鬨了!"
這條視頻獲得了五十多萬點讚。
當晚,全市五金店的塑料桶脫銷。
第二天清晨,豐城市自來水公司總經理辦公室,
五十多歲的總工程師趙工把手機推到總經理麵前:"老周,我們得行動了。"
周總眯著眼看完視頻,摘下老花鏡揉了揉鼻梁:"這玩意兒真能替代氯消毒?"
"理論上可行,"趙工打開筆記本調出一份文件,"您看,1908年漂亮國首次用氯氣消毒自來水,解決了霍亂等水源性疾病問題。但氯會與水中有機物反應生成三氯甲烷等致癌物,還會破壞水的口感..."
他調出另一張圖表:"我們每年光購買液氯就要花費370萬,還有安全防護、設備維護等隱性成本。而水葫蘆……"
趙工指著窗外綠化帶,"除了種子成本之外,幾乎是零成本生長。"
周總站起身走到窗前。
樓下,幾個員工正圍著花壇裡的水葫蘆竊竊私語。
他掏出手機撥通了市政廳的電話:"林市長,關於那個水葫蘆技術,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三天後,豐城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
林市長親自宣布,將在全市自來水係統中引入水葫蘆生物淨化技術,逐步替代傳統氯氣消毒。
發布會現場,工作人員展示了一個微縮模型——原水經過水葫蘆預處理池、生物活性炭濾池和紫外線消毒器,最終變成可直接飲用的優質水。
"這套係統有三個突破,"林市長對著鏡頭解釋,"一是消除氯消毒副產物,二是去除微塑料等新興汙染物,三是每年節省約400萬運營成本。"
記者提問環節,一位戴眼鏡的女記者舉手:"有專家質疑水葫蘆可能引入新的微生物汙染,市政府如何回應?"
趙工接過話筒:"我們設計了多重保障。水葫蘆隻在預處理階段使用,後續有嚴格的生物膜過濾和紫外線殺菌。實際上……"
他展示了一組數據,"水葫蘆根係分泌的天然抗生素物質,反而能抑製軍團菌等致病菌生長。"
發布會結束後,李旭被記者團團圍住。
一個年輕記者擠到前麵:"李教授,您當初是怎麼發現水葫蘆能淨化微塑料的?"
李旭笑了笑,指向站在角落的孫晴:"這要感謝我們農場的孫晴女士。是她的健康問題引導我們注意到了這個現象。"
當晚的晚間新聞用了十分鐘專題報道此事。
電視畫麵在孫晴複查的醫院、李旭的實驗室和自來水廠的施工改造現場之間切換。
最後鏡頭定格在一位白發老人身上,他正用顫抖的手接出一杯經過水葫蘆處理的自來水。
"甜,"老人咂咂嘴,"像小時候的井水。"
與此同時,網絡上掀起了一場"曬水葫蘆"的熱潮。
大學生宿舍的窗台上,寫字樓的茶水間裡,甚至高檔小區的陽台上,隨處可見養著水葫蘆的各式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