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以前,都是經過驗證的。
至於聯係海事局,也太麻煩。
當然,也不能從桃山種植。
這裡沒有海水。
不適合實驗。
張薇仍在計算:"如果一棵藤能結十個葫蘆,每個平均儲水二十升……"
她拿起計算器飛快按著,"每畝地種植兩百株,那就是四萬升淡水,相當於……"
"一個村莊的日用水量。"李旭接上她的話。
兩人對視一眼,同時想到那些常年缺水的地方。
不需要電網,不需要維護,隻要種下種子,就能持續獲得清潔飲水。
這將是一項更大的技術變革。
夜幕降臨時,他們站在實驗田邊,手電筒的光束掃過一個個沉睡的巨型葫蘆。
張薇踢掉高跟鞋,赤腳踩在鬆軟的泥土上:"老板,你說這些葫蘆……會不會是上天給人類的禮物?"
李旭沒有回答。
這些葫蘆是係統賦予的特性。
從某方麵來說,也相當於是上天給予的禮物。
隻可惜沒有遺傳特性。
沒有足夠的種子進行大麵積推廣。
隻能小範圍種植。
他蹲下身,手掌貼在一個葫蘆光滑的表麵,感受著裡麵靜靜蕩漾的水。
遠處傳來隱約的蟲鳴鳥叫。
李旭突然想起一個月前,張薇給他看過一篇報道。
一個叫呂濤的守島人——企圖用水葫蘆淨化海水,結果沒有成功。
當時他還說,水葫蘆不可能淨化海水。
現在,有了另一個辦法。
雖然迂回了一些。
但效果是很好的。
如果這些葫蘆真能在海島生長,多少守島人再也不必為淡水發愁?
月光下,葫蘆田像一片靜謐的湖泊。
而在李旭腦海中,已經浮現出更壯觀的圖景:無數這樣的"湖泊"沿著海岸線延伸,為乾旱地區、偏遠島嶼、災區帶去生命之源。
甚至到時候,不局限於海邊。
或許也可以嘗試嘗試內陸地區。
相比於海邊,內陸地區缺水更加嚴重。
甚至實打實的水比油貴。
不過,現在還是先從海邊嘗試。
畢竟,蓄水特性實現的前提,是吸收地下和空氣中的水份才能蓄水。
海邊更容易實現。
李旭把他的想法告訴了張薇。
張薇眼睛一亮,“好辦法,我們可以聯係呂濤,從他的海島上進行實驗,如果可以,然後就開始推廣。”
李旭點點頭:“你負責這件事。”
“好。”
……
喜歡我隨手澆水的植物變異了?請大家收藏:()我隨手澆水的植物變異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