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蒙用形象的說法解釋著熱輻射和對流的原理。
砌到灶膛部分,徐蒙格外仔細,用和好的黃泥仔細地抹出略帶弧度的灶膛壁,並用泥刀反複刮壓光滑,減少阻力。
在靠近鍋圈的位置,徐蒙用泥巴仔細地捏出了那個凸起的攔火圈雛形。
“回煙道!注意這裡!”
徐蒙指著鍋圈外圍,“磚頭彆砌實了!留出一圈縫,大概兩指寬!這是讓煙氣繞著鍋再走一圈的地方!”
徐蒙指揮著學生在鍋圈外砌起一圈矮牆,與外側的灶體牆壁形成夾層空間。
最後是煙囪。
徐蒙用幾塊磚頭壘起一個簡易的直立煙道,並在底部預留了插板的位置,暫時用一塊薄鐵皮代替。
一個多小時過去,在徐蒙的指揮和學生們七手八腳的忙碌下,一個結構奇特、帶著明顯“圖紙”痕跡的磚泥混合灶台,在食堂後的空地上矗立起來。
雖然粗糙簡陋,但圖紙上的關鍵結構——進風口、聚火膛、攔火圈、回煙道、煙囪——都清晰地體現了出來。
“成了!”
徐蒙抹了把額頭的汗,看著眼前的作品。
“王二柱,去食堂借個大鐵鍋來!再拿個水桶裝滿水!張偉,去找些乾柴火,粗細都要有!準備點火試驗!”
學生們立刻分頭行動,帶著一種即將見證“奇跡”的興奮。
很快,一口大鐵鍋架在了灶台的鍋圈上,鍋裡裝了滿滿一桶涼水,旁邊堆起一小堆劈好的乾柴。
等到黃泥乾的差不多了,“點火!”徐蒙下令。
張偉點燃一把引火的軟草,小心地從進風口塞進灶膛,然後加入細柴,火焰很快燃起。
“先彆急!看火!”
徐蒙用手電照著進風口和灶膛。
“張偉,控製進風量!感覺火不夠旺,就把進風口扒大點!感覺火苗要竄出來,或者煙太大,就壓小點!王二柱,你盯著煙囪的煙,顏色和濃淡!”
學生們屏息凝神。
灶膛裡,火焰在徐蒙設計的聚火膛形狀和攔火圈的“約束”下,果然不像普通灶那樣四散,而是明顯地向鍋底中心聚攏,火舌有力地舔舐著鍋底。
煙囪裡冒出的煙,起初是白的,很快變成了淡淡的青色,顯示燃燒比較充分。
“計時開始!”
徐蒙看著腕表,下達指令。
王二柱立刻在筆記本上記下時間。
所有人都緊張地盯著那口大鍋,聽著鍋裡水從無聲到漸漸發出細微的“嘶嘶”聲。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