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仙師啊,得了陽明中風和中寒,分彆要怎麼治呢?”小明子好奇地問道。
“嗯,這個嘛,就得看具體情況了。”張仲景仙師想了想,說道,“得了陽明中風啊,一般得用清熱的藥,把身體裡的熱氣給散出去。就像咱們夏天吃西瓜一樣,能清熱解暑。但是啊,這清熱也得有個度,不能太過,不然啊,就容易傷了身體的陽氣。”
“那陽明中寒呢?”小明子追問道。
“陽明中寒啊,那就得用溫補的藥了。”張仲景仙師說道,“就像咱們冬天吃火鍋一樣,能溫暖身體。但是啊,這溫補也得有個度,不能太過,不然啊,就容易上火。”
“哦~我明白了!”小明子一拍腦門,仿佛突然開竅了一般。
“哈哈,小徒啊,你可真是個聰明的孩子!”張仲景仙師笑著誇獎道。
“不過啊,仙師,我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小弟子撓撓頭,繼續說道,“這陽明病啊,到底是怎麼得上的呢?”
“嗯,這個問題問得好!”張仲景仙師點了點頭,“陽明病啊,一般都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過度勞累、情緒不穩定等原因引起的。所以啊,要想預防陽明病啊,就得注意這些方麵。吃得健康、作息規律、心情愉快、適度運動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
有一天,一位滿臉好奇的小弟子突然跳起來,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大聲問道:“師父,師父!我一直有個問題憋在心裡,那個陽明病啊,要是它中寒了,會是個啥情況呢?是不是就像冰淇淋遇到了大冬天,直接凍成冰棍兒了?”
張仲景仙師一聽,這比喻雖然有點誇張,但倒也形象,便笑著搖了搖頭,說:“嘿,你這小子,想象力倒是挺豐富。不過呢,陽明病中寒這事兒,咱們得細細道來,不然可就得鬨笑話了。”
於是,張仲景仙師清了清嗓子,緩緩說道:“且聽為師道來,這陽明病啊,本是陽明經熱盛之症,若是它不幸‘中寒’,那可就熱鬨了。想象一下,本來是一鍋熱氣騰騰的火鍋,突然間被澆了一盆冷水,這火鍋還能愉快地翻滾嗎?”
小弟子一聽,眼睛瞪得圓圓的,仿佛已經看到了那鍋“受驚”的火鍋,忍不住笑出聲來。
張仲景仙師繼續說道:“這陽明病中寒的人啊,首先他就不想吃東西了。為啥呢?你想啊,胃裡頭冷冰冰的,跟冰箱似的,你還願意往裡麵塞熱乎乎的食物嗎?所以啊,他們食欲大減,看到美食都提不起勁來。”
小弟子一聽,立刻點頭如搗蒜:“對對對,要是我胃不舒服,看到炸雞漢堡都沒興趣了。”
張仲景仙師笑著拍拍他的肩膀:“說得好,咱們繼續。除了不想吃,他們的小便還不順暢呢。這就像冬天裡的水管,被凍住了,水流自然就細了,慢了。在咱們中醫看來,這就是陽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的表現。”
小弟子眉頭一皺,似乎在想象自己變成了一根“凍水管”,張仲景仙師忍不住笑了出來:“彆擔心,咱們還沒說到最有趣的部分呢。”
“最有趣?”小弟子一聽,眼睛立刻亮了起來。
“沒錯,最有趣的就是他們的手腳會莫名其妙地出汗。你想啊,這陽明經是主一身之陽的,現在它被寒氣侵襲,陽氣鬱積在體內出不來,隻好找彆的出路了。於是呢,手腳就成了這些‘逃難’陽氣的出口,它們就隻好通過出汗的方式,偷偷溜出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小弟子一聽,樂得哈哈大笑:“這陽明經也太逗了吧,居然還會玩‘地道戰’!”
張仲景仙師笑著點頭:“不止如此,這陽明病中寒的人啊,大便還有個特點,就是剛開始硬邦邦的,像石頭一樣,後麵卻又變得稀稀拉拉的。為啥呢?因為胃裡頭冷啊,水穀不分了。食物和水液混在一塊兒,消化不好,排出來的時候自然就亂糟糟的了。”
小弟子一聽,立刻做了個鬼臉:“這陽明經中寒,簡直就是腸道裡的‘叛逆少年’,一會兒硬氣十足,一會兒又軟弱無力。”
張仲景仙師笑著搖搖頭:“你這比喻,倒是挺貼切。不過啊,咱們中醫講究的是陰陽平衡,寒熱調和。陽明病中寒,其實就是陽明經的陽氣被寒氣壓製了,導致一係列不舒服的症狀。所以啊,治療這種病症,咱們就得想辦法把胃裡的寒氣趕走,讓陽氣重新恢複活力。”
小弟子一聽,立刻來了精神:“那要怎麼趕走寒氣呢?是不是得喝點薑湯,或者烤烤火啥的?”
張仲景仙師笑著拍拍他的頭:“你這小子,倒是挺會舉一反三。不過啊,具體怎麼治療,還得看病人的具體情況。有時候,用點溫中散寒的藥材,比如乾薑、附子之類的,就能讓胃裡的寒氣乖乖投降了。有時候呢,還得配合針灸、艾灸等方法,來調動身體的陽氣,讓寒氣無處遁形。”
小弟子一聽,立刻瞪大了眼睛:“這麼神奇?那咱們中醫豈不是跟魔法師一樣,能呼風喚雨,驅寒散熱?”
張仲景仙師笑著搖頭:“雖然沒那麼誇張,但咱們中醫確實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智慧。通過望聞問切,咱們能洞察身體的微妙變化,然後用各種方法來調和陰陽,平衡寒熱。所以啊,學中醫,不僅要學會看病,更要學會感悟生命的奧秘和自然的法則。”
喜歡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請大家收藏:()傷寒雜病論爆笑詳解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