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那些朝貢使團動輒數百人,沿途食宿、護衛、賞賜,還得全由大明承擔!使團滯留數月甚至半年,耗費巨資,地方苦不堪言。
這套體係隻圖虛名,喪失實利,以“德化”、“懷柔”為核心,追求的是萬國來朝的虛榮和政治上的宗主虛名。
它拒絕或忽視了對藩屬國進行實際控製、資源汲取、市場開拓的可能性。
結果就是:大明中後期財政日益困窘,朝貢貿易成了壓垮駱駝的沉重負擔之一。
大明就像一個慷慨的散財童子,散儘家財,卻未能換來任何實質性的戰略優勢或經濟回報,國力在虛耗中日漸衰弱。
這讓朱由校不由的想起了本朝初年那場足以令山河變色的壯舉——永樂七下西洋!
鄭和那如山嶽般的寶船隊,劈波斬浪,旌旗蔽日,何等威風!浩浩蕩蕩的船隊,如同移動的海上城邦,將大明的威儀播撒至天涯海角。
錫蘭山、古裡、木骨都束……那些遙遠而陌生的名字,都曾匍匐在寶船隊的陰影之下,獻上奇珍異獸,接受天朝的冊封。
那一刻,煌煌大明,光耀四海,堪稱前無古人!
然而,這如同劃過夜空的璀璨流星般的盛景,為何轉瞬即逝,徒留後人唏噓?
朱由校心中一片雪亮,症結,就在那看似堂皇的“宣德化而柔遠人”的旨意裡!
這趟耗資億萬、傾國之力打造的遠航,其核心,竟是為了宣揚德政、懷柔遠邦,甚至暗藏尋找建文帝蹤跡的心思;
至於開拓商路、攫取厚利、建立根基?那似乎從未真正進入廟堂諸公的考量。
於是,他仿佛看到了一幕幕令人扼腕的景象:龐大寶船滿載著絲綢、瓷器、金銀,駛向異域。
當船隊抵達,那些被冠以“國王”之名的酋長、頭領,獻上幾頭稀奇的“麒麟”(長頸鹿)、幾筐香料、幾件土儀。
而大明的回賜呢?卻是成箱的金銀、精美的綢緞、價值連城的瓷器!
錫蘭山國王、古裡國王……哪一個不是捧著遠超貢品價值的賞賜,喜笑顏開?這哪裡是“萬國來朝”?
分明是大明在傾儘國庫,向四海八荒散財布施!每一次揚帆,都是一次巨大的失血。
鄭和的船隊如同浮萍,一次次遠航,一次次歸來。他們冊封了國王,接受了朝貢,留下了“天威浩蕩”的傳說,卻從未在那些陽光熾熱、海風鹹腥的土地上,紮下根來。
沒有堅固的堡壘,沒有常駐的官吏,沒有掌控航路咽喉的要塞。船隊一走,那所謂的“臣服”便如沙灘上的字跡,被海浪輕易抹平。
大明的影響力,如同退潮般迅速消散,隻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和傳說。
更可悲的是,官方壟斷航海,壟斷了遠航,卻隻做賠本的買賣。嚴厲的海禁政策扼殺了民間海上貿易的活力,使得下西洋成為孤立的官方行為,缺乏民間資本和活力的支撐。
當永樂帝的雄心壯誌隨著他的龍馭賓天而消散,當朝廷的目光轉向北方的蒙古鐵騎,當國庫再也無力支撐這無底洞般的消耗時,這頭巨獸便轟然倒下,再無後繼之力。
朱由校想到這裡,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緒。有對先祖壯舉的敬仰,更有對其戰略短視與經濟失策的深深遺憾。
那耗費無數國帑民脂打造的無敵艦隊,最終隻落得個“厚往薄來”、“曇花一現”的結局,未能為大明換來一寸穩固的疆土,一絲持久的財源,一點真正掌控海疆的力量。
這,便是隻圖虛名、不務實利的慘痛教訓!它如同一麵鏡子,清晰地映照出舊有朝貢體係的致命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