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馨站在擴建了數次的了望平台上,平台邊緣已經用回收的鋼筋和混凝土加固,甚至搭建了一個簡陋的頂棚,用以遮擋偶爾落下的、帶有強腐蝕性的酸雨。她的身影依舊挺拔,銀白色的護甲纖塵不染,但若仔細觀察,會發現她眼底深處那不斷流轉的銀色數據流光,速度似乎比以往更快,也更……深邃。仿佛有無數個平行的計算線程在同時運行,處理著遠超常人想象的信息洪流。
半年的發展,“微光”已不再是那個僅能蜷縮在防空洞內的脆弱火種。
下方的山穀,已經被初步改造。簡陋但功能明確的棚屋依山而建,形成了錯落有致的居住區。水循環陣列升級到了第三代,效率提升了百分之四十,並成功從附近一處高輻射廢水池中分離出了可供工業使用的重水和少量稀有金屬。能量屏障的範圍擴大了一倍,穩定性也有所增強,甚至在屏障邊緣,利用廢棄車輛和金屬板材,構築起了一道帶有高壓電擊功能的物理防線。
最引人注目的,是山穀中央那座拔地而起的、約十米高的奇異建築。它通體由暗灰色的、略帶金屬光澤的岩石構成,表麵布滿了並非人工雕刻、而是自然生長般蔓延開來的、閃爍著微弱銀光的複雜紋路。這是林馨運用規則權限,引導地底礦物元素定向沉積、並結合能量導流原理構築的“星碑”。它不僅是“微光”據點的能量中樞和防禦核心,更像一個巨大的信號放大器與穩定器,以其為中心,微弱地調和著周邊區域內混亂的規則殘餘,使得作物生長更加穩定,能量設備運行故障率大幅降低。
星碑腳下,是一片規模可觀的“規則農場”。發光的苔蘚和塊莖作物長勢良好,甚至成功移植了幾種低輻射需求的變異穀物。幾十名幸存者在田間勞作,他們麵色依舊蠟黃,身體瘦弱,但眼中已不再是最初那種純粹的絕望,而是有了一種專注於“生產”的、微弱的光彩。
更遠處,靠近山穀入口的地方,傳來了有節奏的金屬敲擊聲和蒸汽泄漏的嘶鳴。那是新建的“工坊區”,幾名原本是機械師或工程師的幸存者,在林馨提供的、從舊時代數據庫殘骸中修複出的部分技術圖紙指導下,正嘗試修複一台小型發電機和幾台還能運轉的機床。空氣中彌漫著機油、焊錫和希望的味道。
這一切,都依賴於林馨那非人的力量和對規則的精確掌控。她如同一個精密儀器的操作員,時刻調整著這個脆弱係統的無數參數,維係著它的運轉。但她也越來越清晰地感受到一種無形的邊界。
她的力量,源於哥哥留下的規則權限和對底層代碼的理解,更像是一種“引導”和“合理化”,而非無中生有的“創造”。她可以優化水淨化過程,但無法憑空變出水;可以加速作物生長,但無法改變其基本的變異基因;可以修複機器,但無法製造出這個世界早已失傳的核心零部件。
“微光”的發展,遇到了資源和技術的瓶頸。他們極度缺乏高純度的金屬、穩定的能源、先進的醫療技術、以及……最重要的,關於這個世界的、被掩埋的知識。
“大人,‘鐵砧’和‘碎骨’這個月的交易物資送到了。”巴克的聲音在一旁響起。他如今是“微光”防衛和外交的實際負責人,臉上多了幾分沉穩,也添了幾道傷疤。“他們這次很老實,還額外多送了一批稀有金屬,說是……感謝您上次提醒他們排除了那條天然氣管道的老化閥門。”巴克的語氣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嘲諷。半年前那場“信息威懾”的效果,至今仍在持續。
林馨微微頷首,目光卻並未離開遠方。“清單上的技術資料,他們有線索嗎?”
巴克搖了搖頭,臉色凝重:“沒有。他們說,舊時代的圖書館和數據中心,要麼早已化為廢墟,要麼就被強大的變異生物或……更詭異的東西占據。他們的人手折損了好幾個,連邊緣都沒摸到。他們還提醒我們,最近平原西北方向,距離我們大約一百五十公裡外的‘鏽蝕峽穀’一帶,能量讀數異常活躍,似乎有大規模的能量體活動跡象,建議我們小心。”
喜歡末世,隻剩一人請大家收藏:()末世,隻剩一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